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6月25日

提高农村初中生歌唱能力的探究

○ 凯里经济开发区中学 廖朝敏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唱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演唱的标准要求是:“能够用标准的音调、节奏和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然而,就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中学生来说,在歌唱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识谱、音准概念不强,没有歌唱状态等,歌唱能力比较差,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面对这些情况,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和热情,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水平。

一、巧用柯尔文手势,掌握歌唱工具

刚接手七年级学生时,我曾经教过音阶视唱,结果发现有不少的学生不是在“唱”,而是在“喊”。尤其到高音时,喊得面红脖子粗。虽然音量很大,但声音粗糙,缺乏美感,且容易“跑调”。这种唱歌其实为“喊歌”。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柯尔文手势,知道音阶唱名,但不知道如何准确流畅地唱下来。面对这些情况,我耐心引导他们:“没关系,我们从头再来,教你们学会一套‘音乐体操’,重新让一个个音符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刚开始时可以每节音乐课抽一点时间专门用于柯尔文手势训练音阶,全体学生看懂手势、初步巩固音阶后,再进行变化性练习。经过我的反复启发训练,学生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这样,学生根据柯尔文手势学会了音阶之后,也就等于基本掌握了歌唱的工具。

二、坚持音准训练, 奠定歌唱基石

音准不仅是唱歌的基本功、完成演唱的基本条件, 其实也关乎歌曲美感, 所谓的“五音不全”主要指音准不佳, 音准不佳则歌唱美感荡然无存。我“咬定”音准不放松, 坚持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让学生结合柯尔文手势模唱音阶, 在训练中不断变化手势, 让学生根据我的手势进行音高的变化练习。

一开始先熟悉唱名5和3, 然后再加入唱名1, 接着是唱名6和2, 并且经常运用学生所熟悉的这几个音进行一些短小的旋律训练, 如 (5 3 55 3 53 565 3) , 可以听琴模唱或看着柯达伊手势在心中默唱, 还可以和教师进行合作演唱。当学生熟悉了各种手势后, 有时也适当地音程构唱, 和声练习。例如用两只手表示不同声部的音高, 让学生随我的手势进行二声部训练, 通过直观形象的手势变换, 帮助学生区别不同的音高, 形成正确的音高概念, 学会自我调整音准, 唱准音。 还有听辨单音、听记旋律 (听一听, 教师弹的是歌曲中的哪一句, 请你唱一唱等) , 或进行内心听觉训练, 即唱一句默一句等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学生的音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三、化抽象为形象, 教会基本技巧

歌唱的技巧, 学生摸不着、看不到, 只能靠自己聆听、辨别。在训练歌唱发声方法和“轻声唱法”时,我将抽象的发声练习与身体动作结合起来, 通过有趣形象的动作进行引导和激发, 让学生不知不觉学会正确的发声方法, 掌握歌唱的技能。例如,在指导学生控制声音, 不要喊叫的歌唱时, 我让学生做一个嘘声手势, 提醒自己轻声歌唱;在指导学生要有高位置的声音时, 让学生把手放在头顶, 想象有一根细细的线牵着;为了避免学生声音发虚, 教师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或者喊口令寻找有支点的喊声;在指导学生寻找头腔共鸣的感觉时, 我让学生弯下腰、低下头轻声哼唱。

在每节课的课前准备活动中, 我都会用3至5分钟时间让学生轻声练习发声方法,简单让四个人为一组, 然后再八个人为一组, 十个人为一组, 人数越来越多, 最后全班一起两个声部多至4个声部一起做发声训练。除此之外, 我还教给学生一些“唱”的方法, 包括正确的歌唱姿势, 正确的呼吸方法、吐字方法等。

总之,农村初中学生的音乐素质不理想,更需要音乐教师担负起责任,根据学生的歌唱基础摸索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用多种教学机制带动学生的歌唱兴趣,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帮助、引导学生真正达成“让歌声美化生活,让人生享受歌声”的美好目标。

--> 2021-06-25 1 1 黔东南日报 c162139.html 1 提高农村初中生歌唱能力的探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