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雪 潘春春 曾骊蕊 通讯员 刘汉钦
87年前,中央红军在“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大规模战略转移,红军先后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湘江来到湘黔交界,经过湖南通道转兵,向山高林密的贵州进发,红军分两路从黎平进入贵州。
眼前,这个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所环绕的村子,便是红军长征入黔的第一站黎平县洪州镇草坪村。
当时,红军部队进入刺蓬侗寨时,寨子里空无一人,因受反动宣传的影响,村民都跑到山里去躲避了。草坪村原村主任石永立回忆道:“村民们不敢回村,我外公因想要收回自家晒的香禾糯,只能壮着胆子偷跑下山。外公从坡上下来后,碰到红军,红军就把他叫到鼓楼里,还分马肉给他。”
“这队人马过境,却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尽管不知道这是红军的部队,但石永立的外公认定“这些人是好人”。于是,他上山把村民都叫了回来。
红军的部队在村子里驻扎了一夜,就住在眼前这座拥有269年历史的鼓楼里。
据介绍,当年,朱德总司令就是在这座鼓楼里,一边烤着火,一边向当地群众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思想。
鼓楼里,火塘的火烧了一夜,红军和村民们也交谈了一夜。第二天,红军的大部队就出发前往黎平县城了,可是朱德总司令带领的中央红军警卫班班长刘贵祥,因为战斗时身负重伤无法前行就留在了村里。
“ 他(刘贵祥)已经负伤了,跟随不了大部队,然后就留下来,我外公慢慢用草药把他的伤治好,后来又把我外公的妹妹嫁给了刘贵祥。” 石永立介绍说。
刘贵祥就这样在草坪村刺蓬侗寨安了家,在寨子里的20多年,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工农红军,努力带领群众建设大后方。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了草坪村的第一任村主任。
“当时,我们准备搞自来水,刘贵祥就到处去找水源,解决了刺蓬侗寨群众安全饮水问题。以前村里的那口井——红军井,如今还一直保留着。”石永立说。
1960年,刘贵祥离世。多年以后,石永立也成为了草坪村的村主任。他参过军,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经历了金戈铁马的岁月,他同样也想要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我们一直都是以他(刘贵祥)为榜样,我们家世代都当兵,就是想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石永立说。
每年清明时节,石永立都会到红军刘贵祥的墓前祭奠,不仅因为老红军是他的家人,更因为那段值得铭记的红色历史。
红军曾经驻扎过的鼓楼,经过了几次修复,尽管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但依然闪耀着红色的光芒,也成了村民们重要的议事场所。
“红军长征最终走向了胜利,我们草坪村也要把红军的精神传下去,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草坪村支书吴大政说道。
硝烟已经散去,但革命精神永存。作为中央红军入黔第一站,草坪村自然成了许多游客的“红色打卡地标”。这个偏僻的侗寨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门口的道路都已硬化,大部分群众都买上了轿车,脸上都洋溢着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