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6月28日

古稀党员笔耕不辍 历时十年撰写村史

汪才荣老人(左)向刘永生详细介绍村史

○ 通讯员 陈敏 吴念

撰史以明志,鉴往而知今。今年75岁的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地坝村老党员汪才荣笔耕不辍,本应安享天伦之乐,但他却不辞辛劳,历时十年寒暑,采访村民上百次,查阅资料无数,完成了一部近4万字的地坝村村史,记述了该村解放前后人文历史和生产生活的演变,让全村人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谱”。

盛夏时节,暑气蒸腾。走进地坝村老党员汪才荣家小院,顿然觉得清凉了好几度。满头银发的老人正端坐在木椅上,面容慈祥,动情地向村里的后辈们讲述发展历史、村庄变化。

“‘有女不放地朗坝,地朗坝吃的苞谷粑’‘地坝平、田大丘、土大块、三年两不收。’是六十年代初期对我们村的真实描述。”汪才荣老人激动地说,以前娃娃读书没有学校,生病了没有医院,至少要走两个半小时才能到集镇上。现在就大不同了,村里修了公路、办了学校、建了医疗室、安了电灯,生活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汪才荣是土生土长的地坝村人,已有52年的党龄,曾在村里担任村委会主任。老人常说,自己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一路走来,感受到了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党员,做了大半辈子的农村工作,想写一份村史留给后辈。

村史是以村庄为单位,记述村庄发展演变情况的一种史志性文体,对汪才荣来说,要想写村史,这其中的难度可不小。

“一是查找历史资料难,二是自己的文字水平有限,想写的东西用语言文字总是觉得有些词不达意,通过写了一段时间以后,慢慢找到了感觉。”为了查证一些村庄发展变迁的史实,汪才荣经常白天走村串户搜集资料,夜晚则趁着宁静撰写村史内容。

“从2011年开始,不论是炎天暑热,还是三九严寒,他都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也跑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回想起汪才荣写村史的辛劳,老伴眼里满是心疼。

从收集资料,到核实史实,再到撰写文稿,历时十年,几经修改,汪才荣一字一句地终于将村民口口相传的记忆碎片,变成了一部近4万字的地坝村村史。村庄的历史沿革、乡土人情、民风民俗、生产生活、重要人物等都在村史中再现。

“我只有一种想法,希望村里的年轻人通过村史,了解以前是什么情况,现在又是什么情况,现在好到什么样的程度,让他们珍惜这个社会,爱护我们这个‘家’,不要忘记共产党的好!”汪才荣说。

以笔为媒,将爱党爱国之情融入横竖撇捺之间。汪才荣老人用文字记录家乡的发展历史,以此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体现了一位古稀老党员的铮铮爱党心、浓浓敬党情。

“汪才荣老人不辞辛劳撰写村史,是全村党员学习的榜样,我们将把村史作为一部用以教育后辈的‘乡土教材’,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讲好身边的党史故事,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老一代共产党人是如何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党群同心开拓幸福生活的。”地坝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永生说。

--> 2021-06-28 1 1 黔东南日报 c162267.html 1 古稀党员笔耕不辍 历时十年撰写村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