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第五中学 游太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内容十分重要。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对父母、对社会的感恩情怀,它绝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我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有效渗透感恩教育,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笔者就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结合学生表现,教育学生感恩党和国家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现在党和国家对教育进行立体式投入,目的就是让所有适龄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值得教育者注意的是,现在有些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内却无心学习,甚至少数得到国家困难资助的学生厌学、逃学、沉迷网吧。有的学生对教室里的课桌椅、寝室床铺、绿化带、公共体育设施随意破坏,这些不懂爱护珍惜国家、社会所给予和创造之物的行为,提醒着教育者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此,在每学年开学第一节生物课上,我就问学生:我们现在学习的宽敞明亮的教室是谁出钱修建的呢?是国家;我们的桌椅是谁出钱买的呢?是国家;我们睡的寝室,是谁建的呢?是国家;我们睡的床是谁买的呢?是国家;我们用的课本是谁出的钱呢?是国家;我们的营养午餐来自何方?来自国家;贫困生补助钱来自何方?来自国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交流,让学生懂得良好的学习条件是党和国家给予的,因此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优越条件,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二、结合教材内容,教育学生感恩父母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感恩教育寓于智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感恩教育。例如,在进行“人的生殖”教学时,我让学生看胎儿各阶段发育图,看胎儿与母亲的身体连接图,让学生们讨论: “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胎儿的营养从哪里来?胎儿产生的废物靠谁排出?怀孕对母亲造成哪些影响?”这些问题的思考和交流让学生感悟到妈妈怀孕的艰辛和无私的付出,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感恩父母、报答父母之情。课后布置作业时,让学生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给父母打一个感谢电话,这时学生都会表现得异常踊跃积极。可见,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又如,在进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时,我询问学生食物来自何方?种植粮食辛苦吗?因为我们是农村学校,所以同学们都回答种植粮食很辛苦,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需要日夜劳作。春天播种、除草,夏收夏种时,汗流浃背,皮肤被晒得灼痛,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学习农作物知识的同时,学生还知道了要爱惜粮食,珍惜父母的劳动和付出。
三、结合知识节点,教育学生常怀感恩情怀
知恩图报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崇尚的美德,但是感恩的行为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后天的教育不可缺,中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发现生活的美好,心存感恩,付诸行动。例如,学习完“人体的血液循环”这一节后,学生掌握了血型和献血的原则这个知识点。我接着讲授成年人在适度范围内献血可以更好地促进新鲜血液的产生的内容,倡导学生长大后要积极参与这项有感恩意义的活动,受血者要永存感恩之心,要用实际行动感恩为自己提供新鲜血液的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此时我还讲述了澳大利亚一位老人哈里森在五十六年的时间里坚持献血,挽救了众多婴儿的生命,所以教师也应当加强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并呵护他人的生命的教育。
总之,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一个公民最起码的品德。初中生物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效渗透感恩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知识与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只有这样,学生心中种下的感恩小苗才会长成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