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 谢凡姣
针对名句名篇默写得分率低的问题,本文究其原因根据学生在默写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从理解文义、激发兴趣、区别构字、巩固训练四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背诵默写能力。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存在的理解、背诵、书写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情景式默写分数。
中国是诗文的国度,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搞好古诗文教学,对于传承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有着重要意义。”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古诗文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量阅读背诵古诗文,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水平;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陶冶情操;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热爱、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古诗文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重要性直接体现在高考中,高考设置的第十六题“名句默写”就是用来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情况。虽说只是名句默写,可看似简单的默写题却成为学生失分的一大重地。是什么让原本的送分题变成了失分题呢?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考查题型的变化加大了试题的难度。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试题将原来的“识记性默写”改为“情景式默写”,这一改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由考查背诵书写能力变换为背诵书写、理解能力。即使学生会背会写,如果对课文不理解也无济于事。
其次,考查篇目较多加大了背诵的难度。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新课标》增加了高中古诗文必背篇目的数量,由64篇增加到72篇。篇目的增加加大了学生的背诵难度。
基于上述原因,原本的送分题变成了失分题,提高学生名句名篇情景式默写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怎样提高这种能力呢?
一、理解文义助背诵
古诗文的背诵,如果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不仅浪费大量时间,还易忘,所获甚微、事倍功半。而理解性记忆却能让学生事半功倍。
理解性背诵要讲究方法。首先,要加强记忆难于理解的字词句,扫清理解障碍,整体上把握文义。其次,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识记关键字词,重点把握、理性思考,通过思考形成深刻的记忆。如《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学生分不清“作客”和“做客”,导致丢分。“做客”是去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作客”是寄居他乡,如果联系“万里”和“独登台”两个关键词和语境,可知杜甫离家万里、在外漂泊,应用“作客”一词。
二、 激发兴趣助背诵
对于精炼优美的古诗文,很多同学都能熟读成诵,但面对篇幅较长的古诗文,学生大都望而却步。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由简到难。从简单的篇目入手,让学生乐于接受,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背诵基础、养成了背诵的习惯,再增加难度,学生容易接受。其次,化难为简。针对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可采取分段式背诵方式,如背诵白居易《琵琶行》,可以按照琵琶女的“三奏”将文章分成“初闻琵琶,忘归不发”“再听琵琶,天涯沦落”“重闻琵琶,泣涕湿襟”三部分让学生记忆背诵。这既降低了背诵的难度,又增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最后,激趣背诵。在检查背诵时,对于背诵积极快速、熟练的学生采取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三、区别构字助默写
我们常发现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背诵,最后却败在了书写上,这重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要让学生的时间花得有所值,就要将学生的背诵技能直接转化为得分技能。
我们可以通过区别构字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的默写常因同音和形近出现错别字。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中,学生常会把“萧”错写成“箫”,造成同音错别字。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从构字上来帮助学生区别二者的不同,草字头的“萧”与草本植物有关,竹字头的“箫”与竹类植物有关,而“落木”指的是“落叶”,不单指“竹叶”,所以用“萧”。又如苏轼《赤壁赋》“渺沧海之一粟”中,学生难于区分“粟”和“栗”,出现形近错字,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构字来区分辨别。“粟”为“米”字旁,跟“谷类”有关;“栗”为“木”字旁,与树木有关。“渺沧海之一粟”为大海中的一粒米,因而用“粟”。借助这样的方法能很好地记住易错字。
四、定期检查助巩固
我们经常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如果不及时复习,就会前功尽弃,所以要定期复习巩固。巩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每天利用早读和课前5分钟来练习检测,每星期进行一次阶段性检测,通过这样的定期检查,查缺补漏。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复习巩固,如“班级诗词大会”“默写小能手”等,既激发学生学习背诵古诗文的兴趣,又巩固了学生的所学,让学生学以致用。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名句名篇默写的训练既要持之以恒,又要讲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切实提高这块“必争之地”的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