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6月30日

雷山学党史办实事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本报讯(通讯员 李格林 田锦伟)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暨“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以来,雷山县立足于搬迁点实际,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出发点,倾心尽力为搬迁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着力为搬迁群众铺就“幸福路”。

形式灵活多样,推进学习教育。建立组织引领党史学习教育。为更好地服务搬迁群众和开展党史学习,在搬迁安置点建立的2个党总支及6个党支部,构建起“社区党工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楼长”的组织模式,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中心职责、物业服务管理制度、红白事管理条例及社区工作人员职责等,实行领导包片,扎实推进社区各项管理和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利用“双语”模式助推党史学习教育。针对搬迁群众来自不同乡镇、不同民族,且苗族水族党员较多,年龄大、文化程度较低、不太熟悉汉语等情况,在社区推出“汉语+苗语”或“汉语+水语”的“双语”模式,依托社区工作队员、包片干部组建10支“双语”助学队伍,采取“1+N”模式组织“双语”助学队伍与助学对象结成帮扶对子,通过送教入户翻译领学、“点对点”专题导学、“面对面”专人讲解等方式,引导助学对象学党史。目前,利用“双语”模式累计开展送学上门80余场次;开展“夜校在行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龙头街道及时把城南社区、观音阁社区脱贫攻坚夜校转型为“乡村振兴夜校”,成了社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好场所、好阵地,通过夜校集中授课、老党员上党课、观看革命影视作品等形式,以群众感兴趣的方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走入搬迁群众心间。截至目前,已集中开展6次夜校宣讲,1200余人参加学习。

紧盯“急难愁盼”,体现真情关怀。依据需求送技能。为满足搬迁群众就业需求,今年以来,县就业局、龙头街道等相关职能单位为易地移民社区举办技能培训1335人次。同时还组织专业团队对1000名搬迁社区群众开展特色饮食、采茶、美容、银饰、刺绣、家政服务等传统手工艺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能力促增收。组织保障送就业。龙头街道组织有意愿务工的261名搬迁群众就近到雷山县城周边茶场采茶;完成安排公益性岗位348人;动员、组织49名搬迁群众到浙江义乌梦娜袜厂等企业务工;输送17名高中毕业生到广东东莞OPPO手机厂进行勤工助学;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就业专项活动和现场就业推介活动,为社区实现农民工返岗、外出就业9630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0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75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1778人。同时,通过投入100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兴办10个扶贫车间项目,解决500多人的就地就近就业;便民服务解忧愁。针对移民家长在子女放学到父母务工下班回家时段缺乏对孩子安全监护与学习辅导这一问题,龙头街道党工委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及时与雷山县第三小学、共青团雷山县委员会联合创办雷山县城南社区“四点半”学校,在创办过程中,紧密结合当地民众对文化的需求以及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特别将非遗课堂搬进了“四点半”学校。自“四点半”学校设立以来,已为200余名移民子女提供课后辅导与安全监管。另外,为方便移民子女就读,县委县政府在移民安置点新建了4所幼儿园,就地解决1000多名幼儿入园,极大地缓解社区孩子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解决了家长后顾之忧。

聚焦民族文化,增强感恩意识。开展民族活动增强颂党恩情感。根据雷山社区移民群众民族多样性特点,在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积极开展以吹芦笙、跳月亮、敲木鼓等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活动和感党恩文化活动,提升搬迁群众感党恩、颂党情的情感。今年以来,已组织开展大小群众性民间活动10余次,极大地丰富社区居民生活;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坚定跟党走的决心。紧密结合“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创建活动,精心组织10余次以“崇文明、除陋习”为主题的文艺宣传和道德讲堂教育活动,教育引导群众讲文明、讲卫生、知感恩、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促进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文明意识逐渐转变,进一步融洽邻里关系,从而增强对社区生活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内在自觉;展示新旧图片提升感党恩意识。精心收集整理移民搬迁新旧房子及居住环境图片300余幅,利用展板的形式展示搬迁群众的生活变化,以搬迁前居住的旧房子和现在居住的整洁美观新房子作对比,旨在让搬迁群众直观感受到生活环境改善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继而提升移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以及感党恩意识。

--> 2021-06-30 1 1 黔东南日报 c162518.html 1 雷山学党史办实事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