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吴志培
在黎平县洪州镇草坪村刺篷侗寨的后山,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油茶林。油茶林内“住着”一位老红军,他在那里整整度过了61个春秋。这位老红军犹如一朵鲜艳的映山红,不仅点缀这片油茶林,而且照亮草坪村和刺篷侗寨群众前进的道路。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草坪村刺篷侗寨,队伍中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朱德总司令进入刺篷侗寨鼓楼烤火时,一边跟群众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道理,一边将一位在湘江战役中受伤的警卫战士寄托给寨里的老乡治疗保护。
经过半年的治疗,这位老红军伤势痊愈。因为与红军失去联系,无法找到部队,就留在草坪村刺篷侗寨安家立业。解放后,担任草坪村的第一任村长,1960年去世,葬在刺篷侗寨后山的油茶地里。
这位老红军,就是当年朱德总司令的警卫员刘贵祥,江西省瑞金人,在中央红军警卫团当班长。
“刘贵祥留在我们刺篷寨后,他的革命意志从未减退,秘密地在寨子上宣传革命道理,他经常同乡亲们说,总有一天共产党领导红军会解放天下的劳苦大众。”当年与刘贵祥经常在山上一起放牛的草坪村刺篷侗寨老党员杨家光介绍道。
刘贵祥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红军战士,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解放后,他积极组织当地翻身的贫苦农民参加清匪、反霸斗争和征粮工作。为支持新中国的建设,他甚至半夜组织村里的群众步行到二十里远的地方,挑公粮上交到乡里,完成征粮工作任务。随后,参加土改工作。土改结束后,又率领群众办起了全村第一个初级社和高级社,并担任社主任,带头执行党的政策。
“刺篷侗寨,是中央纵队、军委纵队长征出湘入黔的第一寨。红军长征途经这里时,不仅留下了珍贵的遗址遗迹,更为当地群众送来了革命思想和革命火种。而这个革命火种就是1934年至今一直落户在我们刺篷侗寨的老红军刘贵祥。”黎平会议纪念馆副馆长杨祖华在刺篷侗寨鼓楼下讲党史时向群众说。
刘贵祥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犹如一束薪火,燃遍了刺篷侗寨和草坪村,也燃遍了黎平侗乡大地。当地群众为纪念这粒革命火种,纪念这位老红军,形象地把他比作映山红,寓意是在红色光环的照映下,侗乡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老红军的革命意志是当地群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在草坪村这片红色的沃土,全村274户1189名群众在老红军革命意志的鼓舞下,凝心聚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草坪村全村74户贫困户286人率先于2018年摘掉了贫困帽,告别了贫困历史。同时,为继承这位老红军的革命精神,草坪村群众在他的墓地周围造就近200亩的油茶林,并将这片油茶林命名为“红军油茶园”,以示对这位老红军的无比哀思。
在刺篷侗寨生活的二十多年里,刘贵祥严守秘密、服从纪律、努力革命,直至1953年,他才向当地乡党组织呈交藏在他身边近二十年的党证,恢复了党组织关系。老红军的感人事迹,被侗乡人民传为佳话。“刘贵祥在临走的时候,手里还捧着朱总司令的照片。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刘贵祥是一名红军战士,是朱德总司令的一名警卫员。”今年76岁的草坪村老党员杨家光激动地说。
刘贵祥去世后的60多年里,每逢清明村民们都要带着白酒和鲜花去寨子后山的油茶地里“看望”这位长征途中留在村里的老红军。因为这位老红军不仅成了草坪村里的村民,成了草坪村里的榜样,更成了草坪村群众奋进的力量。
如今,战争成为记忆,硝烟早已远去。这位长眠在油茶地里的老红军,不仅见证着草坪村刺篷侗寨红色的历史,他坚定的革命信念更犹如盛开的映山红,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侗家儿女继续投入到火热的乡村振兴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争做新时代的红色传人,向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勇毅前行。
“红军长征在草坪村留下了红军桥、红军井、红军鼓楼等遗址遗迹,红色文化底蕴浓厚,前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当地不少群众还吃上了‘红色旅游饭’呢。”草坪村党支部书记吴大政高兴地说。当地群众看到这一前景,对老红军的追忆越来越深,越来越浓。每当提到这位老红军时,他们总是念念不忘,情不自禁便传唱他们自编的侗歌——《党的光辉照侗乡》:“党的恩情深似海,党的光辉照侗乡……”歌词表达出在老红军的光环感召下,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广大群众享受到党的好政策,生活越来越美好。
“在刺篷侗寨、在黎平侗乡,以红军命名的文物有很多,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动容的红色故事,也都寄托着当地群众对红军的感恩与思念。”黎平会议纪念馆副馆长杨祖华说,如今“红军桥”“红军井”“红军鼓楼”“红军油茶园”等都扎根在草坪村、扎根在黎平侗乡这片红色沃土中,年轮上都写满“甘苦与共”的故事,迸发着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噢,草坪村里的映山红——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