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水口镇中心小学 况承静
信息技术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课,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效渗透很有必要。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几乎所有的家庭中都有手机和电脑,小学生很容易通过这些设备获取到形形色色的信息。但是小学生的心智都未发育成熟,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信息环境下,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新知识”。在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夹杂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如果小学生过多地接触到这些信息,那么对其“三观”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将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对德育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1、培育学生的文明上网观念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网络知识教学,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在互联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学生在网络上学习、社交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为了避免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需要培养学生的文明上网观念,使其能正确使用互联网。教师在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要对其提供正确指导,教育学生遵守网络公德,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言,讲礼貌,尊重别人,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学会自我保护,谨防受骗,养成文明的网络道德,端正学生对网络应用的正确认识,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2、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需要教师大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拓宽学习活动的方式,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学习,变成广阔、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在模拟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把学科知识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
例如,在学习中文输入法后,练习“输入一句话”“输入日记”等,需要学生在记事本中输入文字。我根据课时安排结合学校刚刚举办的“学习雷锋纪念日”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活动日以及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习雷锋叔叔做了哪些好事,遇到了哪些好人好事,并把具体事迹用文字的形式输入记事本中。这时,学生个个兴致勃勃,把自己融入“雷锋精神”中,个个诉说起自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种种事迹。通过这一角色体验,学习雷锋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3、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到信息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网络信息交流的内容时,可以借用网络真实案例,向学生讲述利用计算机犯罪(如网络诈骗、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等)的违法行为,从而让学生明白不良网络道德对社会产生的危害。
4、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表现情况及时予以引导,并对整个过程进行考核记录。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可以拉近同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合作的快乐,在进步中培养竞争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5、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感恩品德
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新的信息沟通渠道。在进行信息技术操作练习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制作新年贺卡或母亲节、父亲节贺卡,然后指导学生将贺卡发送出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电子邮件制作和收发技巧,还为学生表达了对父母的深厚情感,传递了尊敬长辈的道德理念,有利于全面培育学生的良好素质。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工作中的运用更加广泛,为了发挥小学教育在学生发展上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全面培育学生的互联网道德和科技素养,使其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思想境界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加强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