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7月19日

传递党的“好声音”

—— 黔东南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40年真情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工作纪实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周天亮 骆区卡

在黔东南州大山深处的偏远农村,活跃着一支支电影放映队。他们带着公益电影走村串寨,并且要预先将汉语电影译制配音成少数民族语言。40年来,黔东南州电影公司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已经制作了1000余部故事片、科教片,放映了10万余场,观众近2000万人次,不断传递了党的“好声音”,深受少数民族群众欢迎。

近年来,该中心译制了苗语、侗语版《建党伟业》《古田军号》《红星照耀中国》等影片20余部,不仅将民语译制电影送进了黔东南苗乡侗寨,还同时上传到电影数字平台,分享给全国喜欢看民族语的群众,让红色基因根植电影人的血脉,积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为群众做实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近日,记者来到黔东南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正看到工作人员在录音室制作民族电影。

通过了解,一部优秀民语译制片的诞生,并不像在电影荧幕前看到的这么容易,前期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繁琐的工序。电影译制不是简单地把普通话翻译成民族语,而是要在译制中加上声音演技,使电影的喜怒哀乐恐悲泣都展示出来,才能成为上等的民语。

40年来,该公司的译制师们积极钻研民族语和表演艺术,千方百计与原片靠拢,还原本来声音色彩和风格,“以声传情、以声夺人”,将方言和标准民族语言融会贯通,使观众看了译制电影更亲切。

“一般拿到影片后,要先进行集体看片、观片,然后导演就会根据每个配音演员的声音特点和表演特点进行配音角色分配。”黔东南州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个环节就是对白录音,按照影片当时的内容翻译成民族语言后进行配音,配完音以后就会对这个音频进行剪辑、编辑,最后进行整体合成。

“各位父老乡亲,今天我们寨瓦村来放电影,我们要观看的电影是苗语版《建党伟业》,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史,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凯里市农村电影放映员潘飞到凯里市开怀街道寨瓦村播放电影时向群众介绍说。

放映场上,电影放映员介绍完影片后,寨瓦村的父老乡亲们聚精会神地看起了电影。这样的场景经常会出现在黔东南州各个村寨。

放映结束后,村民们纷纷表达了观看电影后的感受。“现在放映讲苗语的电影,那些老人看得懂,他们很高兴,很喜欢。”寨瓦村村民李兴林开心地说。

“现在把红色影片翻译成了民族语言之后再拿来播放,村里的老人都听得懂,这种方式很好。”凯里市寨瓦村党支部书记张永贤说,通过观看《建党伟业》这部电影,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艰辛,我们会加倍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将带领父老乡亲们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把我们寨瓦村建设得更美好。

可见,译制后的影片不仅能消除因语言差异带来的信息传播障碍,还能在第一时间把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给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爱国意识,增进民族团结。

40年来,该公司译制的民族语故事片、科教片《武当》《取长补短》《一个都不能少》《男妇女主任》《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水果套装栽培》等18部影片,分别荣获国家民委、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协会、中国声音委员会颁发的骏马奖、腾龙奖、少数民族语优秀译制奖、综合技术奖、最佳少数民族语译制奖等26次。

“荣誉都是暂时的,奋斗才是永恒!”黔东南州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党组织负责人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脚踏实地地把这些革命战争片和科学技术片等等译制好,为他们讲好我们身边共产党员的动人故事,让党的历史可以看、可以听、可以知、可以感觉,看得见摸得着,引导我们少数民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助推我们乡村振兴工作。

--> 2021-07-19 —— 黔东南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40年真情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工作纪实 1 1 黔东南日报 c163822.html 1 传递党的“好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