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东朗中学 杨 彪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我有自己的一点教学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地理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吸收和模仿力强,所以教师的自身素质表面引领更为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言传不如身教,想要进行德育教育,老师自身的素质是关键。教师为人师表,努力完善自己的性格,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师要灵活运用鲜活事例的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收集更多的学习材料。例如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等现象,要求通过学生自学和班内的交流,列举更多的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实例,加深对国土资源现状的关注,增加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讲解中还可以增补一些有丰富人文精神和时代气息的内容,如关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使学生意识到,土地资源问题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即使是中学生也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资源和环境作出贡献,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三、教师可借助特殊地理事物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教学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一些特别的地理事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热情,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例如长江源头冰川河流,苍茫辽阔的雪域高原,风景秀丽的江南美景,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奇特、独特魅力。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强化地理思维,了解中国地大物博、魅力非凡,拥有并提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又可以在教学中,借助源起于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畅游在长江上游的沱沱河,行走于青藏高原边缘,一泻千里、绵绵不绝,让学生了解河流的起源和形成,同时用它来比喻人的童年阶段犹如涓涓细流,人的青年阶段充满蓬勃生机。鼓励初中生也要豪气冲天,充满激情朝气地去探索学习未知,创造无限可能。不要怕会走弯路、岔路,要敢于修正充实自我,才能厚积而薄发,一直勇往直前,变得越来越强大。
四、教师可依托领土主权内容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在地理学科的德育观点教育中居于首要位置。教学中,我通过国情国策信息的分析传递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教学中,涉及国情、国策教育的内容很多,如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强调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突出强调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强大,实现民族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激励学生为使中国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而刻苦学习。
五、教师可采取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我在讲解《水资源》一节后,设计了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如讨论水费涨价的影响,开展“用水调查”活动,调查学生及邻居家每个月的用水情况。通过调查,学生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家庭节水计划。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辩证科学地认识可再生资源的属性,而且能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水球”为什么也会闹“水荒”。这种注重感官体验的教学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学以致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教师在活动中注意指导,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和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爱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操。
通过德育教育,教师应当努力挖掘德育教育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最佳渗透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使整体教学过程日趋有效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