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旧州第二中学 杨文芳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心智的开启,能使学生浮想联翩,思维畅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特点,以新鲜奇特的事例或趣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对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和激起饱满的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同时引发进一步探索的动机,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良好的教学提问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1、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
每篇课文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可将其比喻为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课文分析是主杆,作者介绍、社会背景、题解等是枝叶,每学一篇新课文,笔者先将“枝叶”理顺然后再解决“主杆”问题,可在作者介绍中让学生跟随着边问边答。例如在讲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介绍作者毛泽东时是这样介绍的。
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 ?”
学生:“1949年10月1日。”
教师:“你知道是谁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胜利 ?”
学生:“毛泽东。”
教师:“你们有谁知道,毛泽东除了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之外,还是什么‘家’吗?”
学生:“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转入作者介绍)。”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诱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进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动力。
2、 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对话
作为语文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激情,自觉地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投入课文的学习。然后,教师再用充满感情的导语把学生引入预定的情境。如《春》的导入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我们一想到春天,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雅士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过多姿多彩的春天。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的美景。”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生引入到生机盎然、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中。另外,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好“范读”这个手段,可以老师自己读,也可以让学生朗读,能够辅以配乐朗读则更好。最重要的是,范读时一定要感情充沛,抑扬顿挫,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到教师预定的教学情境中。
3、 让学生强烈地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地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时,其思维品质才算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好问,多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例如在文言文学习中有一篇《劝学》课文,这是一篇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是:学习是不应该停止的,而原文句子是“学不可以已”这跟翻译出来的句子相差太远了,学生怎样来理解呢?我就运用设疑让学生猜字: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已’是什么意思?”
学生:“表示过去,结束了的意思。”
教师:“按你这么说,你怎么理解‘争论不已’这个‘已’呢?”
学生:“哦,原来是停止的意思啊。”
教师:“对,这个‘已’就是停止的意思,结合整句‘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应该停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设疑提问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学生想弄清楚其中奥妙但又一时无法搞清楚的“新”“奇”“难”问题,甚至是诡辩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问题聚精会神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
4、 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
作为语文老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作者描绘的书面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达到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目的。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首曲中描绘的“枯藤”“昏鸦”“瘦马”等九种景物,在头脑中还原成一幅凄凉忧伤的秋景图,在“夕阳西下”的苍凉背景中,体会“断肠人”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
再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在讨论分析完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假如我们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了我们的家乡,他们不让我们学汉语,只能学习日语,你会有什么感受呢?”然后,让学生换位思考,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思想情感自然就能和文中主人公“小弗朗士”的情感融为一体了,从而深刻地领悟到作品字里行间流露的爱国主义深情。
5、用联想作为语文课堂的催化剂
巴甫洛夫认为:“一切教学都是各种联想的形式。”联想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最重要的方法。用联想可以引出新知,就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旧知)去联想与之相关的要学习的知识(新知)。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复习旧知,然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联想,从联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要学习的内容。用联想也可用于探索新知,语文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已有的知识常常成为某一新知识的原型和依据,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联想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学生就能轻松而又系统地获取新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运用好“联想”这一心理现象去诱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想到与之有关的新的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和智慧火花的学科。初中的语文课堂更是充满神奇魅力的知识殿堂,所以初中语文教学需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是重中之重。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要看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要看过程、方法的指导,更要看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而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那种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或者也注重方法、过程的指导,而忽视情感教学的现象与我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是渐行渐远了。这就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