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十八小学 周兰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瞄准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
一、巧设生活情境,激趣探究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虽然简单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如“ 分数的初步认识” 引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演示发新作业本的情景:每人六个记录本,五个大演草……接着让学生每人分手边的物品(各自准备),要求分得同样多……最后,教师引出分物品时,每份同样多叫“ 平均分”。这样利用人物分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二、巧现生活场景,探究规律
生活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是有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场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例如在教学《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 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一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要加上。这样,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了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借生活经验,深入探究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时,我把书上的例题改为和学生生活接近的问题:“要求知道我校四、五、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你会有什么办法?”于是有的学生说去问班主任每个班有多少人再加起来就可以了;还有学生说去问教导主任;还有学生说到学校的校长办公室直接查电脑就行了不用算。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四、巧用生活舞台,探究实践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
在教学四年级的“求平均数的问题”这一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他们的平均价是多少?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进生活。
五、巧抓生活片段,互动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在数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在方式方法的呈现上更要具有新颖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课件出示)一名同学上台,说,下午休息日是我妈妈的生日,我要用攒下的45元钱给妈妈过生日。妈妈爱吃水果,我要买些水果,我知道苹果每千克4元,梨每千克3元,草莓每千克6元,橘子每千克2元。对啦,还要留25元钱买生日蛋糕,可以买什么水果呢?请同学们帮我选选吧。
师:请说说你是怎样帮杨明同学买水果的?
生:可以买其中的一种水果。比如,设买x千克苹果,列方程4x+25=45 x=5。
生:我认为买5千克苹果太多,可以勾选其中两种。比如可以先买2kg梨,再买x千克草莓列方程为。6x+3×2+25=45。
师: 安排得很合理,可以看出你是个聪明的“小当家”。
生:可以买1kg草莓,2kg苹果,再买x千克橘子,列方程为:6×1+4×2+2x+25=45。
师:真聪明!能列出这么复杂的方程。
生:还可以把这四种水果分别都买一些。
师: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方案,帮杨明同学解决了难题。杨明同学祝你“当家”成功。
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