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下江镇中心小学 杨昌媛
一、明确写作要求,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本阶段学生的特点是生性活泼,记忆力好,接受模仿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思想认知和思维能力。而三年级是起着承前启后过渡作用的关键年级。经过一、 二年级的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并接触了写一段话的训练,能用一个或多个句子来表达某个主题,但对篇的概念比较模糊。教师应切实地在写段上多下功夫,训练的时间不妨放长一些,不要操之过急。过早转入写成篇文章的训练,这样会让学生知难而退。在三年级的第一次作文教学时,我规定了孩子们习作内容,全班同学都写同一个内容和主题,我带领着孩子们一段一段地写作,最后把各部分连起来,就组成了第一次学生作文。通过这次作文,学生对作文有了一定了解,同时也觉得作文不可怕,反而觉得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逐渐改变方法,慢慢地由第一次的全班一样的作文,变为学生有独特感受的作文。
二、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每一个人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个步骤,同时,观察也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充分观察事物的客观形象的外表特征,才能描述出事物本身的特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离开了观察,让学生独自去写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尽可能细致地将所观察的内容记录下来,并进行一定的思考。在学生培养观察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集中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三年级学生所写的作文通常没有很大难度,一般是事实性文章或者是描述生活中发生的事,对于事实性文章,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图片来让学生观察并且记录,或者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这类文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地感受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中的观察者。教师应当告诉学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美的现象、美的事物,感受美的存在。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才能有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思路。
三、教会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心中纵有万般思绪,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小语教学大纲十分强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课外阅读量比原来增加了1/3左右。这项规定,体现了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彻底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一把金钥匙。我用科学的方法激励,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切实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每次作文教学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去观察体验与这次作文相关的事物和事情,必要时我会亲自给学生找材料。如“动物小档案”教学,我想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动物羊、狗、鸡、鸭之类,了解它们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以及自己和它之间的故事。这样一来作文就不难了。学生的头脑当中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写出这样情真意切的文章。同时,我让学生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良好的写作习惯, 需要从作文训练开始之日起养成。每次写作我都提出要求:一是要认真审题,弄清习作要求;二是要勤动笔;三是要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四是要句子通顺; 五是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六是要写完后勤修改。其中,我更注重抓“勤修改”,让学生在修改中不断进步,不断体会收获的喜悦。只有严格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定律习惯,良好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