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我们这代人,是见证社会跨越最大的一代。”2021年7月23日,正值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州65周年纪念日,记者再次走进雷山县西江镇黄里村,拜访这位82岁高龄、有着49年党龄的苗族老党员,被人们称为“农民记者”——张希才。他于1985年3月开始学习写新闻,36年来,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了家乡的变化,至今已发表了8000余篇(幅)新闻报道。
天蒙蒙亮,记者来到了张老的家。此时,村里其他人在熟睡之中,张老却早早去村边看田水回来了。他洗好脸后,就上楼走进书房。
张老的书房不到10平方米,几个角落都堆满了报纸杂志,唯有一面墙的窗边摆着一张长桌子,桌上除了电脑,就是满满的新闻剪集和杂志。那是被中央、省、州各媒体采用的新闻作品,40多本新闻剪集、60多本杂志,还有43本他的荣誉证书……
“现在有电脑有网络方便多了,随时可以在网上了解国家的时政动态,每天早上也可以在各平台看到当天报纸内容,晚上看联播……”张老一边说着,一边在网上浏览黔东南新闻网等媒体平台,开始搜索当天的报纸电子版。一下子忙乎起来,此时的他像换一个人似的,精神抖擞,看不出有半点困意。
太阳渐渐升起来了,明亮的阳光照耀在张老家门前稻田。张老刚把所有作品集和荣誉证书摆放在美人靠上,想趁着天气好晒晒书防发霉。
张老吃好早饭后,回房间背着相机下楼,就前往海拔1300多米的西江镇脚尧村采访,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一路上的交流,记者才知道,张老最初大字不识,后来通过两次6个月的扫盲夜校学习而脱盲。他特别喜欢看书,经常去乡里的供销社找报纸借阅,慢慢喜欢了新闻。
我们的车速很慢,在蜿蜒的山路上爬行。到大龙村时,张老喊着:“在这里停一下,我1985年采写的第一篇稿子《为英雄的妈妈排忧解难》就是这个村……”张老回忆起当年的故事。
1985年3月的一天,张老到大龙村就看到该村20多名青年民兵挑柴抬米等物资,说要到4公里外的乌尧苗寨慰问战斗英雄周忠烈的母亲,场面十分感人。当时张老意识到这是很好的新闻题材。于是写一篇题为《为英雄的妈妈排忧解难》的广播稿,走路送到雷山县广播站。不到一个星期,张老写的这条新闻被播报了。
“当时好高兴!从那时起,我就一发不可收拾。不管刮风下雨下雪,还是翻山越岭,36年来我一直坚持到现场采访写新闻,因为这是在记录自己家乡的变化。”张老说,这些年他差不多走遍了雷山县的村寨,仅脚尧村他就来了30多次,采写了30多篇新闻稿件。
“雾当被盖地当床,秋风扫地四壁荒;蕨当主粮灰当盐,有女不嫁脚尧郎。”几十年前,当地村民是这样给脚尧村编唱山歌,反映了那时候脚尧村自然环境恶劣、贫穷的历史状况。
几十年来,脚尧村一天天都在发生新变化。从当年靠国家救济才能度过粮荒,到发展种植果树和茶叶、养殖猪牛等产业,修通村公路,完善村级基础设施……村里的发展被张老一一采写,《治穷致富的领头人--记农民技师吴秀忠》《脚尧寨的变迁》等新闻作品被媒体采用。
在张老的得力宣传下,脚尧村慢慢出名了。脚尧的发展也被雷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提炼“脚尧精神” “脚尧经验”,在社会广泛推广。脚尧村于1996年1月被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
从脚尧返回黄里的路上,张老双手抱着相机包坐在位置上,开始讲述他的新闻摄影历程。张老曾经买一台“傻瓜”相机,由于相机拍照完一卷胶卷才能换胶卷,跟不上新闻时效性,新闻变成了“旧闻”。
2014年,雷山县委宣传部领导了解张老的实际情况后,为了方便写稿,送电脑和数码相机给张老使用。还派了李雪同志教张老学会使用电脑。
“真是感谢雷山县委宣传部,这么多年他们一直在关心和帮助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通讯员的我,今后有一分力,就会发一分光,活到老、写到老,直到我真站不起来的那一天。”张老感激地对记者说。
36年来,张老通过写新闻这样特殊的方式记录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他用脚丈量着家乡的这片热土,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走村串寨进行采访,见证了家乡几十年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