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8月05日

用勤劳见证时代变迁

—— 记天柱县高酿镇三寨村老党员罗国久

○ 通讯员 伍丽 杨德志

穿戴整齐,行动利索,谈吐清晰,双目有神,精神状态很好,一点也不像90多岁的老人,这是天柱县高酿镇三寨村老党员罗国久带给笔者的第一印象。罗国久胸前那枚“光荣在党五十年”的奖章吸引着笔者的眼球。

“实际上,我的党龄已有65年了。”罗国久说,他当过兵,在部队立过三等功,退伍回家后,靠卖菜养活了一家人,还供出了三个大学生,这是他作为一名党员的功绩,不负“光荣在党五十年”的荣誉称号。

工作突出 荣立三等功

“对统计细心,保密严格,曾受到上级的通报表扬,随时随地控制材料和掌握情况,上级什么时候叫他工作,他都毫不讲价钱地完成。”这是罗国久立功证上的一段话。

1953年,26岁的罗国久参加第二批抗美援朝志愿军前往辽宁沈阳。收到停战的消息后,被编入热河军区公安总队直辖二队。

罗国久是高中学历,满腹经纶,刚进部队就担任了文书一职,主要工作就是书写各类材料,做人员变动、武器装备变动记录等,是部队里公认的“一支笔”。

“我立这个功,最主要是因为在部队承担了大量的文字工作,而且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受领导委托,每个月都要去省里汇报工作。”罗国久说,他所在部队距离省会承德市很远,需要坐火车去,从部队到火车站也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那时没有车接送,只能靠步行。冬天的东北气温非常低,很多时候,厚厚的积雪打湿了他的裤腿,天空中飘落下来的雪掉在身上,一段路走下来,头上、脸上、身上都是雪花。纵使衣服浸湿,他也还要赶火车前往省城,当天晚上的火车,第二天才能到达,湿润的衣服被体温捂干后,又继续在冰雪中前行,再次浸湿。

有文化,心思缜密,工作认真负责的罗国久,得到部队领导的一致肯定,被授予三等功。

辛勤耕耘 勤俭持家

1958年,罗国久退伍,被分配到贵州省公安厅工作。1962年,国家号召干部上山下乡,罗国久积极响应,写报告申请回三寨老家。

“当时领导还很舍不得我,一个劲地挽留我。但我想,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带头响应国家号召,所以就决定回来了。”谈起过往,罗国久的眼中虽有不舍,但依然透露着坚定。

回家后的罗国久在担任村干工作的同时,一直寻思着如何盘活家人。家乡好山好水,看着土地里种出的萝卜、白菜等应季蔬菜,罗国久想起在东北生活时,那白菜又大又好吃,若是拿来三寨村里种,指不定会很受欢迎咧。

于是,罗国久便通过战友,从东北找来白菜种子,在自留地里全部种上。因土壤肥沃、品种优良,罗国久种出来的白菜长得茂盛又好吃,便拿到集市上去卖。那时的菜只是几分钱一公斤,挑一大挑,走上几个小时的路,也才换回几块钱。

要想收入更多,就要卖稀有品种。罗国久从书刊上了解到花菜也适合在当地种植之后,便通过书刊上的联系方式找来花菜种子种植,成了当地第一个种花菜的人。物以稀为贵,八十年代,罗国久的花菜卖到了每公斤四块钱。一年四季,白菜和花菜轮着种,春夏秋冬都有菜卖。

慢慢地,罗国久种出的白菜有了名气,周边村民都亲切地称之为“热河菜”。

罗国久说,那时卖菜的人很少,他不但到高酿集镇上卖,还挑到县城去卖。来回要走四个多小时,有时还到邻县锦屏、湖南靖州去卖,纵然自己当过兵,身体素质好,很多时候也累得不想动弹。久而久之,勤劳成了罗国久的代名词,村民们都如此夸赞他。

“我们家现在是四代同堂,四个子女都培养成才,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美满。我重孙都有了,但我还坚持下地干活,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罗国久说。

--> 2021-08-05 —— 记天柱县高酿镇三寨村老党员罗国久 1 1 黔东南日报 c165672.html 1 用勤劳见证时代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