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伍丽 杨德志
近日,笔者前往天柱县联山街道移民安置点,采访抗美援朝老战士袁庆发。
走进家门,便看到袁庆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画面正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现场直播。
当天,袁庆发穿戴整齐,精神矍铄。在他面前的茶几上,摆着一本题为《新世纪共产党员修养》的书。袁庆发说,他平时都会看一些关于党员知识的书籍,他以自己是一名老党员为荣,并向笔者讲起了属于他自己的党史。
1929年10月,袁庆发出生于天柱县坪地镇八界村一个农民家庭。1951年6月报名入伍,同年9月入朝,1952年在朝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是第一批在朝鲜入党的,当时就想着跟党走准没错。”袁庆发说,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最引以为傲的是抗美援朝经历。
老人回忆,刚入朝三天,他们连队就被敌机轰炸。全排除了他们这个班其余全部牺牲。为了安埋战友,他们从晚上十点一直干到第二天天亮。战争结束后,他们接到指令,留在当地,帮百姓重建家园。
袁庆发回忆说,当时他们所到之处,没有一栋房子,全是一片废墟,必须清理了才能再建。那时没有大型机器,推、拉、搬、倒,全都靠人力,虽然双手、双肩、脚底都磨破了皮,磨起了水泡,每天干活干得浑身酸痛,但他们没有一点松懈,把废墟清理干净后,又当起了砖瓦工,搬砖、拌泥浆、砌砖、封墙,样样学着做,而且学得有模有样,做得越来越好。
“屋头穷光蛋,去那展劲干。”袁庆发说,他从小家里就很穷,这让他养成了勤劳肯干的性格,他凡事冲在前、做在前,为当地百姓建起了一幢幢牢固的房子。也因为敢想肯做,袁庆发任班长的那个班被评为模范班,经常受到领导的赞扬。
1954年初,袁庆发随部队回国,在鹰厦铁路建设中,因同事操作不当打炮眼的机子飞脱出手,砸在袁庆发肚子上,肠子都露了出来,他当场昏倒。送往南昌医院抢救,伤好后直接复员回乡。
不论是在朝鲜还是在国内,袁庆发以及所在的班级都是非常优秀的,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集体三等功三次。
袁庆发说,他还有一个让自己引以为自豪的事,就是他从目不识丁到能写报告。
因为家里穷,袁庆发没有上过一天学。在朝入党后,他想着党员就应凡事走在前面,没上过学,他就自学。先是向战友讨教,战友为他读书念字,他就默默记在心里,反复读记。认识字后,又反复书写加深记忆。
袁庆发说,“大字读半边,小字读一截”是他摸索出的“诀窍”,那时候,纸笔很珍贵,很难找到,他便用手指在手臂上、胸前、肚子上比画,哪里方便他就往哪里“写”,边写边记。
日积月累,通过自学,袁庆发不但能阅读大量的文章,还能写报告了。
1955年,复员回乡的袁庆发曾担任乡钢铁厂党支部书记、乡长,后因家中三个孩子尚小,妻子一个人抚养太困难,袁庆发便辞去了这些职务。但他始终坚持为党的事业做贡献,在村内担任会计、队长等职,直到年纪大了才没有再做村内工作。
“我经历了旧社会,来到了新社会。现在这个社会比任何社会都好,全得益于共产党的领导。”袁庆发说,他一生当中做得最正确的事,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