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8月23日

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 我州选派304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为农业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顾婷英 杨育森 杨代力 聂蕾 刘汉钦 石世艳

今年来,我州紧紧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以“我为群众办实事”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大力探索“创新选派方式、创新保障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示范样板、创新平台建设”。304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发挥技术领先优势,不仅把实用科技送到农民手中,还指导农民延伸产业链条,创建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这段时间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虫,基本上七天就要打一次药,以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这几种有效的杀虫剂来轮流喷施。”一大早,科技特派员王忠平来到凯里市旁海镇白云村的生姜绿色高效科技示范种植基地。连日来的持续高温天气对生姜生长有极大的影响,对姜农的管护工作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因此,科技特派员王忠平隔三岔五都要来这里进行技术指导,为农户们提供详细专业的农事建议。

在旁海镇,生姜种植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常年种植面积达5000亩以上。但在后续的产业发展中,由于品种长期种植未能及时提纯复壮,种植技术也不规范,导致生姜的品性退化、病虫害防控困难,挫伤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村民杨伟告诉记者:“以前生姜生病了就是随便打点农药,或者有时候虫和病分不清。采收时的生姜不均匀,大的很大,一个1到1.5公斤也有,小的还没有姜种大,所以整体产量都特别低。”

今年年初,黔东南州农科院园艺所所长王忠平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服务旁海镇。来到该镇,他立马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病根”,决定建设凯里生姜绿色高效种植核心示范基地。王忠平介绍:“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初衷,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制约我们凯里生姜发展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绿色防控的关键问题,然后我们将这些实验数据进行汇总,再进行提炼,最终选择一个规范化的标准后进行推广。”如今,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撑,姜农们也得到了专业的培训,大大提高了凯里生姜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把实用科技送到农民手中,科技特派员是当地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排头兵,更是带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领路人。在黎平县八舟村牛耕部落种子基地,科技特派员杨正熙正顶着烈日察看水稻的生长情况。这片占地十余亩的种子基地,种植着80种水稻,是杨正熙的实验室,也是他进行种子活态保育的摇篮。“什么品种在什么海拔适合什么田块,我们通过不断对照种植,观察它的产量、生长情况,帮助老百姓探索出它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产量提高。”杨正熙介绍。

在种子基地旁的种子博物馆里,存放着从900多个村寨收集而来的200多种农作物种子。博物馆内杨正熙收集的品种就达到了60多种,今年中国农科院归还了原来从这里收去的20个稻种。杨正熙说:“现在我们每年都会在试验田里种植这些品种,这叫活化保存。”

为了更好地保育老的稻谷品种,杨正熙请教专家、查阅资料,找到“活化”保育方法。他把家乡洋洞村变成保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号召村民建立“牛耕+稻鱼鸭”生物动力共生系统,带动大家广泛种植传统高品质稻米,打造“千牛同耕”生态农业活动和特色牛棚客栈吸引游客前来,在守住原生态田园风光的同时增收致富。如今,洋洞村的“牛耕部落”种植特种优质稻5000亩,稻米产量2200吨,市场价2.4万元每吨,实现了优粮优价。

据了解,自2016年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黔东南州累计选派省、州科技特派员1609人,其中省级1301人。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农业科技和生产技能培训,通过开展示范引领、新技术引进等工作,提升基层现代农业生产应用能力。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们充分利用省、州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技术人才优势,发挥科技特派员技术普及‘宣传员’、技术推广‘指导员’和创新创业‘辅导员’三员作用,通过领办、创办、协办一批企业、合作社,广泛聚集科技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创新创业服务。”

截至目前,全州科技特派员帮扶企业合作社或农户3588个(户),创办、领办、协办企业合作社454个,培养致富带头人761户。组织开展技术培训64879人次,解决具体技术问题6045个。科技特派员们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便捷地传递到了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 2021-08-23 —— 我州选派304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为农业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1 1 黔东南日报 c166475.html 1 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