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8月26日

魏晋孩子也难逃“兴趣班”

○ 赵柒斤

开学季又将来临,诸多暑假无“假”的孩子们哀叹,古代孩子是否也像现在报各种“兴趣班”?没错!就连我国历史上最动乱的魏晋时期,孩子也难逃各种“兴趣班”。

照理说,乱世极不利教育发展,但出乎预料的是,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教科书”的《世说新语》,记载了大量“神童”案例及孩子报“班”学习情况。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篇”介绍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上“兴趣班”时言:郑玄曾拜东汉名将马援从孙、经学家马融为师,结果三年连老师的面也不曾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马老师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总不相符,诸弟子都不懂。有学生说,郑玄会演算,“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郑玄学业有成,辞别回家,马融发出了“礼乐皆东”感叹后,就想除掉他。未卜先知的郑玄采取“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之法,逃过一劫;谢安经常聚集子侄,讲论文义。有一次,谢安问晚辈:“毛诗何句最佳?”侄儿谢玄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令我来思,雨雪霏霏”最好。谢安觉得“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最妙,因为此句特别有高雅之士的深远意趣。通过家庭“兴趣班”,谢安培养孩子的鉴赏、思辨能力和创作灵敏度;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报了“释梦兴趣班”,一头钻进“梦”里不能自拔,“逐成病”,最后被人“看”死。

魏晋孩子不仅学习“经史子集”,也参加“音乐兴趣班”“书法兴趣班”“绘画兴趣班”等,于是有了“谢家子弟”“芝兰玉树”“竹林七贤”“乌衣之游”等佳话千古流传。典型代表“书圣”王羲之,家学渊博,其堂伯是东晋名相、书法家王导,临摹钟砾手迹,练就一手行、草,其父王旷善隶、草书,在伯、父影响教导下,王羲之不仅勤练书法,还参加姨母卫夫人举办的“书法兴趣班”,后来又“转益多师”,并从所学中脱颖而出自成一体,世人称“王体”。王氏子孙从小学习书法、强化修养,故而名垂青史。

不过,魏晋时期的孩子参加各类“兴趣班”,跟现在一些家长强行替孩子报班有本质区别。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门阀(世家大族)政治时期,为维持家族地位不坠,子弟才能技艺培养都成了豪门大族的头等大事。同时,这些世家大族非常注重“家学”“家教”,并根据子弟兴趣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和教育,且要求严格。故而,造就了一批大放异彩早慧儿童和少年。

《世说新语》6卷36篇出现聪慧儿童的条目达49则、12个门类。从“言语篇”收录的10条早慧儿童谈玄故事中不难发现,家教、家学及兴趣班是他们年少成名的关键。“南州高士”徐孺子九岁赏月,就修正“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为“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10岁时随父到洛阳拜访当时负有盛名的司隶校尉李元礼,“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孔融到他家时对掌门官说,“我是他家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座。李元礼就问小孔融:“您和我是什么亲戚关系啊?”孔融答道:“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李元礼和众宾客莫不惊讶。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大伙儿就把孔融如何神奇告诉他。陈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马上怼他:“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一句话让陈韪非常尴尬。西晋时,有个小孩子的父亲病了,他四处求医讨药。一家医馆的主人问小孩子父亲的病情,小孩子答:“患了疟疾”。医馆主人调戏小孩子:“尊候明德君子,何以病疟?”小孩子正色怼了过去:“来病君子,所以为疟耳。”这些“天才宝贝”的见解、答辩等语惊四座,丝毫不输饱学之士,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魏晋时期一些家长,把孩子调教为“神童”与“学霸”、成为无数家长心目中向往的“别人家孩子”,或多或少能给现代家长一些启迪,培养教育孩子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本版配图均来自网络)

--> 2021-08-26 1 1 黔东南日报 c166863.html 1 魏晋孩子也难逃“兴趣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