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农村过去的旱厕和现在改造升级的卫生厕所相比,那真的是天壤之别!”一场“厕所革命”带来的变化,让剑河县柳川镇加禾村69岁村民吴达武感叹不已。
如今,黔东南大地千村万户的“茅厕”经历了蝶变,从传统的蹲位到新型的坐位,从刺鼻的异味到清新的环境,从简陋的旱厕到干净明亮的洗手间。改厕,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村民生活品质,也提升了生态文明、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曾经,在黔东南部分村庄,旱厕导致村里污水横流,夏天蚊虫乱飞,冬季透着寒风,一直是影响村容村貌和农村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州紧盯这个农村民生痛点,通过引导群众、落实政策等方式,逐步快速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走出一条建设美丽村庄、圆梦小康生活的特色路子。
今年,我州把农村“厕所革命”列入州人民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内容,把农村厕所状况普查和户厕问题摸排跟脱贫攻坚“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同部署。2021年通过财政、发改、农业农村部门争取到中央和省级农村“厕所革命”奖补资金4287万元(中央1659万元、省级2628万元)。州级以因素法分配到县,县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示范带动、全面推进。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在剑河县革东镇宝贡屯村,一座座白色的“小洋楼”是该村的公厕,在农村诸多木房中,它格外引人注目。但在两年前,这里的公厕和许多村落一样,厕所都是“一个木桶,架着几块木板,围着几张破布”,十分尴尬。
在各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村民们积极加入到改厕工作队伍中来。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宝贡屯村百姓的生活卫生环境已是“旧貌换新颜”,家家修建了水冲式厕所,村庄的环境卫生有专职保洁人员天天打扫,这里的百姓开启了新时代发展的新生活。
“厕所革命”作为我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制订下发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推进“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等实施指导性文件,并层层召开动员会,以点带面在全州实施推动,真正让农民群众受益得实惠,让“将就”如厕变“讲究”如厕,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力。
在麻江县,当地政府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在各村修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将各家各户排放的污水集中进行处理,污水经过处理,达标排放后可进行二次利用。同时,村民还在污水处理沉淀池的上方种满了蔬菜或花草,既合理利用了空间,又美化了环境。
麻江县谷硐镇黄泥村全村11个自然寨,建了14个生态池。“我们厕所污水处理系统主要是通过每户农户安装有三格式的化粪池,然后流入到厌氧池,再由厌氧池发酵以后,流进这个生态池,过滤以后可以灌溉农田养鱼。”黄泥村委会主任张朝学告诉记者。
“难看、难闻、难用”的厕所,曾经是黔东南旅游村寨多年的典型问题。近年来,雷山县把“厕所革命”列入重点民生工程,作为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和乡村振兴“基础版”来打造。一场“厕所革命”,不仅解决了农村“方便”问题,而且依托绿色生态,该县很多村寨迎来了众多游客观光旅游。
在雷山县,除了西江苗寨和郎徳苗寨两个景区新建和改造旅游公厕之外,郎德镇南猛村同样上演了一场“厕所革命”,一间崭新的村级公共卫生间紧挨着芦笙广场院角而建。约50平方米的公厕内,设有洗手台和蹲便器,蹲位间还设置了隔板,敞亮的环境让人感到格外舒心。
“这个公厕建起来之后,不仅方便了周边的村民,而且也方便了来旅游观光的客人。”南猛村委会主任余洪先介绍,该村还制定了相关的卫生制度,经常有专人打扫,保证厕所的清洁干净。
在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村民杨晓春一家得益于厕改帮扶政策的实施,家里旱厕升级改造后的卫生间,不仅干净明亮,还贴了地砖、瓷砖,配有热水器和淋浴。现在她家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焕然一新,她和丈夫还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从今年5月开始,我州为开展好农村厕所状况普查和户厕问题摸排工作,迅速组建跨部门农村户厕问题州级核查组4个,由州直部门县级领导任小组长,相关部门业务骨干为成员,不定期组织州级核查组赴各县(市)全面开展督导核查工作。各县(市)已组织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村组干和群众进村入户,对照工作清单,精准落实农村户厕问题全面摸排整改工作,并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厕。
自2019年以来,我州积极争取资金,示范带动,全州共争取到农村“厕所革命”中央和省级奖补资金2.1067亿元;近三年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23.89万户和村级公共卫生厕所2789个;截至8月7日,全州共摸排农户939150户,已建卫生厕所农户713726户,还需改造卫生厕所225368户。
如今,在黔东南这片大地上,随着一座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建成,一条条生态循环系统应运而生,一幅幅山清水秀的乡村画卷款款展开,一张张乡村旅游名片越来越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