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9月03日

你知道凯里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吗(一)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图片来自网络)

苗族堆花绣 (图片来自网络)

苗族织锦 (图片来自网络)

苗族板凳舞 (图片来自网络)

斗牛比赛 (通讯员 彭世平 摄)

○张明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芦笙是深受苗族群众喜爱的吹孔多簧气鸣乐器,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在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居住着128户潘姓苗族居民,现今还有38户芦笙工匠,他们祖祖辈辈制作芦笙。新光制作的苗族传统芦笙,为六管芦笙,沿用中华民族传统的五声音阶。为2009年凯里市第三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2. 苗族堆花绣

苗族堆花绣,也称为堆绣,苗语叫“干亮”,是苗族妇女服装的独特饰品,它产生和流行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苗族堆花绣(简称堆锈),它是苗族服装上的主要饰品。苗族堆花绣服饰人民杂居在清水江沿岸的翁项、地午、凯棠、九寨、板溪等30个多村寨,人口5万余人。为2007年凯里市第二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3. 苗族织锦

凯里苗族织锦过去用麻、丝,现在用棉、丝,也有棉、丝混织,以丝织的丝锦为上品。丝锦最精者首推舟溪“中裙苗”的背带细丝锦。分布于凯里市舟溪镇、鸭塘镇、万潮镇、三棵树镇、凯棠乡、旁海镇、湾水镇、炉山镇、龙场镇、大风洞乡等区域。为2009年凯里市第三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凯里苗族板凳舞

凯里苗族板凳舞是苗族妇女酒后跳的即兴舞蹈。它流传于民间,是一种古朴、粗犷、激越的原始舞蹈。 动作明快,节奏感强,集娱乐和趣味为一体,是板凳舞的主要特征。 主要流传在凯里市炉山、舟溪、旁海、湾水镇等乡镇,除此之外,黔东南州的黄平、台江、施秉等地也流传。为2007年凯里市第二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08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2. 苗族斗牛

苗族斗牛习俗和斗牛文化是蚩尤文化发展的产物,苗族农耕稻作文化是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当今社会的历史积淀,是一颗巨大的“活化石”。凯里市境内的苗族斗牛传统节日有100多个,分布于凯里市10个乡镇的村村寨寨。苗族斗牛为增进民族团结、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分布于凯里市的旁海镇、湾水镇、万潮镇、龙场镇、炉山镇、鸭塘镇、舟溪镇、三棵树镇、凯棠乡、大风洞乡等区域。为2009年凯里市第三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0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未完待续)

--> 2021-09-03 1 1 黔东南日报 c167550.html 1 你知道凯里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吗(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