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 伟
年少时的我,体形还算不错,不敢说“玉树临风”吧,至少拿得出手,用本地阿姑阿婆的话来说,就是长得和“笋条”(形容又白又长)一样的。
35岁是道坎。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几乎是一夜之间,就觉着自己变胖了,身材就像吹气球一样,逐渐变得圆润起来。一开始,倒也没觉得有啥不好,因为在国人的观念里,心宽体胖,算是有福之人。但慢慢地我发现,我胖得并不“和谐”,不是整体、均匀地变胖,胖的只是肚子和脸,那满脸的肥肉,和凸起的将军肚,在照片里尤为显眼:哪里还是当年的翩翩少年?就是一典型的油腻中年男啊!这对于身材、外貌颇为自许与在意的我来说,是难以容忍的。相貌变丑了,不上照了,影响的只是心情,但变胖之后,更让人难受的是,体质变差了,比如爱出汗,容易疲倦和气喘,更郁闷的是还得了一样“富贵病”——脂肪肝,放任下去,或许就是“肝硬化”。医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病因——吃得太好!我在心里自我调侃道:社会有“未富先老”这一说,咱这算是“未富先肥”么?
既然知道肥胖有如此多的弊端,那减肥就成了当务之急。在我以往的观念,减肥就得“管住嘴、迈开腿”。“迈开腿”不难,反正我有饭后散步的习惯,每天一万步,就当是休闲;难的是“管住嘴”,鸡鸭鱼肉、山珍海味,要是这也不能吃,那也要控制,对于我这个标准“吃货”来说,确实有点“蜀道难”的意味了。
一次偶尔的机会,得到一本奇书,名曰《饮食术》,上面明确指出,脂肪、肉类、海鲜等,并不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因为人体的消化、吸收等机制决定了,并不是吃什么就长什么,真正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是“糖类”。这套子理论,让有志于减肥,却又不想太“为难嘴”的我,是醍醐灌顶,如获至宝。
简单来说,为了生存需要,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血糖值)会保持在一定的基准范围内,血糖值过高过低,都关乎性命安危。我们平常摄入的食物里的糖类,都会被消化酶分解为葡萄糖,吸收后释放到血液中。为了控制血糖值,胰腺分泌的胰岛素会将多余的葡萄糖转换为糖原和甘油三酯,作为能量源“储备”起来。其中糖原只能少量储存于肝脏和肌肉细胞里;更多的甘油三酯,会以中性脂肪的形式被堆积在人体各处,比如头部、脖子、肚子等,这就是肥胖的真正原因了。
明白了导致肥胖的成因之后,剩下的就简单了,一句话就是控制每天摄入的“糖类量”。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人体主要的糖类来源是:米饭、面条、薯类等主食里的多糖;零食、饮料与调料里的砂糖;水果里的葡萄糖、果糖等。于是我“对症下药”,有意识地减少糖类地摄取:饭(主食)只吃七分饱,事实证明,一碗白米饭里的糖含量,就够人体一天所需了;尽量少吃零食,零食里的糖(碳水化合物)含量普遍较高,况且有些零食里还含有对健康不利的反式脂肪酸;尽量不喝加工过的饮料,譬如奶茶、可乐、果汁等,这些东西绝对是糖类的“重灾区”,永远要记得,白开水才是世上最好的“饮料”;至于水果,并不是多多益善的,水果里的果糖含量往往也比较高,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少吃一点为好。
事实上,对于“吃货”的我来说,少吃米面和零食、饮料,比少食鸡鸭鱼肉与时蔬、海鲜等要容易得多。渐渐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少吃饭、多吃菜,少喝饮料、多喝茶水的养生方案,效果也显而易见,脸上和肚子上的肉消减了,大肚腩没了;更重要的是,脂肪肝不治而愈,人也变得精神、精干了。
有时候我在想,年轻时往往爱喝甜味的饮料,人到中年却迷上了苦味的茶水,人生不也常常是这样么?苦尽甘来,苦中也能品出甜,这才是对身心最为有益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