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周阳
广东,地处珠江口;贵州,地处珠江上游。相隔千里的两地,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已牵手25载。
从1996年深圳市对口帮扶毕节,到2016年广州市接棒对口帮扶毕节、黔南,广东省不断深化扶贫协作模式,从单一“输血”到“输血”“造血”并举,在助推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按照国家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战略部署,“十四五”期间,由广东省帮扶贵州省,明确广东省6个市帮扶贵州省除贵阳市以外的8个市州66个脱贫县,广东与贵州帮扶协作全面铺开。
贵州紧紧抓住机遇,立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主动融入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深化拓展“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的“四+”模式,抢抓机遇,主动出击,为粤黔协作共赢打下基础。
山情海意,贵州特色资源迎来“有情郎”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金秋八月,发源于惠水县的布依山歌《好花红》在黔南州山野间随风飘荡,歌唱刺梨产业给群众带来的美好生活。
在龙里县洗马镇花京村刺梨种植户夏志祥家刺梨地里,黄灿灿的刺梨果子挂满枝头,数十名村民正在进行采摘。夏志祥告诉记者,2012年村里组织栽种刺梨以来,自己陆续将家里10多亩林地都种上了刺梨,至2016年开始收益,平均每年收入1.9万余元。
藏在深闺的维C之王“出阁”,源于2018年粤黔两地在深化帮扶、加强特色资源开发、现代特色农业等领域的帮扶合作上达成的共识。于是,广药集团这位“有情郎”跨越山海来到贵州,对藏在大山里的刺梨“一见钟情”。
刺梨,生长于云贵高原,以贵州为主产。刺梨富含多种营养素,尤其是维C含量出奇的高,是果中精品。过去,贵州刺梨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
广药集团,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主要从事中西药品、大健康产品、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医疗服务等与医药整体相关的产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以及医疗健康养生服务的提供。
山情海意,一拍即合。广药集团迅速成立刺梨深加工产品研发攻关团队,仅用98天便完成了“刺柠吉”的配方研发。2019年6月,“刺柠吉”系列产品在北京世园会上宣布全面上市。
随后,“刺柠吉”系列刺梨饮料、润喉糖、气泡酒、果醋等产品推出,社会好评如潮。2019年6月上市后,不到一年时间销售额便超1亿元。2020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
“有情郎”使出浑身解数,让藏在深闺的刺梨身价陡增,刺梨摇身一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果果”。2021年,全省刺梨种植面积稳定在210万亩。
“东部企业+贵州资源”,助力贵州刺梨走出大山,身价倍增。在贵州,在东西部协作东风劲吹之下,许许多多广东企业成了“有情郎”,看上了贵州深藏大山里的特色资源,双方共同吹响了互惠共赢的发展号角。
“凉”菜“热”销,黔地农特产品找到“好婆家”
临近中秋,暑气初消,贵州乌蒙高原的“冷凉”蔬菜销售依旧“火热”。
眼下,贵州威宁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内,工人们正忙着将刚从基地采收的新鲜蔬菜进行分拣、打冷、包装、装车,24小时之内,这些来自贵州威宁的夏秋冷凉蔬菜就可抵达广州江南市场,端上餐桌时新鲜度不减。
“现在每天将近有800吨蔬菜运输出去,包括大白菜、白萝卜、莲花白等30个品种。”广州江楠集团副总经理兼贵州威宁江楠现代物流产业园总经理李效军说,威宁6至10月生长的夏秋冷凉蔬菜,能弥补粤港澳大湾区在高温天气下农产品品类短缺的不足,市场供不应求。
地处乌蒙高原腹地的威宁具有高海拔、低纬度、光照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病虫害少等种植冷凉蔬菜的先天优势,种出的蔬菜品质上佳,深受消费者青睐。但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冷链物流缺乏,导致威宁蔬菜销量有限,优质的农业资源变不成实在的收益。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近年来,通过广东企业在贵州建立农业基地的示范和帮扶作用,他们的专业经验与市场资源优势弥补了威宁农业产业发展的“后天不足”,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把控培育蔬菜种苗类型及数量,从而实现了蔬菜种植科学化。与此同时,投资25个亿建设的西南最大的蔬菜产业物流园落户威宁,集交易、加工、冷链物流、大数据等功能于一体,补上了当地农产品在冷链、加工、分级包装等方面的短板,持续增强供给端市场竞争力。
该项目完全建成后,能带动周边乡镇种植蔬菜1万亩以上,带动10万亩以上订单农业的发展,直接带动5000多户农民种植蔬菜,辐射人口2万人以上,并辐射带动威宁周边蔬菜以及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体系长足发展。
“把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建在基地旁,减少中间环节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产业发展成本,让贵州的农特产品稳定供给广东市场。”李效军说,不断完善的农产品全产业链,为贵州的“凉”菜“热”销全国乃至海外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产品“搭桥”,以市场“联姻”,贵州高原的特色农产品在广东找到了“好婆家”,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市场也到贵州做了“上门女婿”,两地优势资源形成互补,携手迈向东西部合作新征程。
优势互补,粤黔携手振翅“比翼飞”
“喂喂喂……”9月4日,金沙经济开发区贵州奥斯科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斯科尔公司),质检员正在扯着嗓子调试音质。
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在抓紧生产音箱、喇叭、线材……
2012年,远在广东深圳的奥斯科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决定到贵州金沙发展,成立了贵州奥斯科尔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发展至今,公司的生产基地已经全部搬到了金沙,从最初的1条生产线发展到现在的8条生产线,工人达200多人。
“我们总部在深圳,研发在深圳,基地在贵州,生产在贵州。”公司董事长张锋说,公司40多人的软硬件研发团队留在深圳,便于研发团队接收、分析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掌握市场需求,创新研发适宜市场的各种产品。
“广东人才集聚优势和各种研发配套完备也是大多数企业把研发基地放在广东的原因。”张锋说,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研发优势,截至目前,奥斯科尔公司研发团队共获得了50余项发明专利。
张锋说,把基地建在贵州,把生产端放在贵州,是因为随着贵州立体交通格局的形成,让运输不再成为贵州短板。当地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服务到位。能源特别是电能丰富且电价便宜,降低了成本。员工相对稳定,人力成本比深圳低一些,节约了成本。
随着“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发展模式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奥斯科尔公司一样,把总部放在广东,把基地建在贵州;把研发放在广东,销售的产品却是贵州制造。同心互惠拉动粤黔两省经济社会发展“比翼齐飞”。
数据显示,围绕“4+”合作领域,2021年通过粤黔协作新增引进落地企业202个,到位投资84.94亿元;共建产业园区67个,其中农业产业园54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74个,入园企业实际到位投资15.64亿元。
随着东西部协作的深入推进,广东与贵州心贴得更近,手拉得更紧,从单向帮助到互惠发展,“东部+贵州”的深化合作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