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第四中学 宋林青
无论诗还是文,“标题”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它是诗或文的“眼睛”,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窥见诸多文学信息。
现笔者仅就“诗题”角度透露的文学信息做一梳理,以助学子对古诗词的评析与鉴赏。
一、诗题点明时间地点
如唐代诗人周朴《春日秦国怀古》就点明了“时间”,即春天。诗人春日眺望,不见春草,只见古碑,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
如北宋诗人欧阳修《琅琊溪》点明了“地点”,即琅琊。诗人在被贬滁州之后写下这首诗,但诗中没有看到一丝的不快或者是失落,正因诗人寄情山水悠然情怀,反倒激起读者对琅琊溪的一种向往之情。
二、诗题揭示事件对象
如曹操《观沧海》就揭示了“事件”,即观望沧海。诗人登高而观,眼前沧海茫茫,壮美辽阔,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无不彰显出来。
如唐代诗人王昌龄《送魏二》就揭示了“对象”魏二。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三、诗题暗示诗歌主题
诗歌主题通常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离愁别恨等。
如【宋】梅尧臣《送何遁山人归蜀》揭示的是“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为“何遁山人”,“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根据题目中的“归蜀”一词可知,何遁山人是要回到蜀地的家。
如晚唐末五代诗僧栖一《武昌怀古》揭示的是“怀古伤今”诗,看到昔日战争之后留下的满是荒凉,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忧烦。此情此景,令诗人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归”解释是“回”,揭示诗人回到田园,还要在“田园”居住下来,诗人对田园的喜爱及向往不言而喻,由此可推断出,这是一首乐意归隐田园的诗。
如【宋】晏几道《思远人》一个“思”字已揭示这是一首思乡念亲诗。诗人对远方行人的思念毫不遮掩,直接抒情,这份思念之情是多么深切。
四、诗题奠定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通常是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守节、思念、凄凉等。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诗题中的“最爱”二字已明确奠定诗人的情感基调,诗人不惧春寒,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现出来。
如谢朓《玉阶怨》奠定了全诗“怨”的感情基调,“玉阶”皇宫的石阶,谁在皇宫的石阶上哀怨——被冷落的女子,诗人犹如一个被皇帝冷落的嫔妃,不得重用。
如唐代诗人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诗题中的“节妇”奠定了主人公忠贞的情感基调,诗人以节妇自比表达自己对朝廷忠心不二的情感。
如唐代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寻”字奠定了全诗闲适的情感基调,诗人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路边的花开得那样茂盛,诗人也一路寻花、看花、赏花,能感受到诗人的性情是多么的愉悦享受,这是诗人难得的闲适之时。
五、诗题彰显诗歌体裁
“歌、行、引、曲、吟、谣” 是古代歌曲的几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其间无严格区别,音节和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题目中出现“歌、行、引、曲、吟、谣”这些字,一般都是乐府诗,例如:《十五从军行》《长恨歌》《箜篌引》《游子吟》《西洲曲》《农父谣》等。
《琵琶行》南宋王灼的《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行,有行有曲。”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的“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