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9月07日

三穗县“四步走”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通讯员 龙红阳 潘仁华

近年来,三穗县按照“产城融合”总体布局,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围绕建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通过精准规划强基础、以岗定搬稳就业、产城融合促发展、提质服务助融入“四步走”,全产业链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难题,高质量推动村民变市民,全方位让搬迁群众住得“顺心、安心、暖心、舒心”。

精准规划强基础,让搬迁群众“住得顺心”

全新规划建设安置小区。坚持县城集中搬迁的安置模式,在县城地理位置优越、出行便利地段及经济开发区核心区,规划建设寨坝、永灵、塘边、新穗、将军府和经济开发区6个安置小区,实现所有安置小区2公里内有工业园区,1公里内有车站、行政(政务)中心,0.5公里内有学校、医院和农贸市场,小区门口有公交站台,全力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全面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每个安置小区都建立健全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物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警务室、卫生室(卫生服务站)、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场所,让搬迁群众就近享受全面、便利的公共服务。

全力接续民生福利保障。全力动员搬迁群众户籍迁移安置地、未迁户籍群众全员办理市民证,为搬迁群众衔接迁转城镇低保、医疗养老保险等提供便利,确保不因搬迁而“漏保断保”。目前,全县搬迁群众迁移户籍2298户9215人,享受城乡低保782户2091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今年春季学期,全县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安置小区就近入学2917人,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以岗定搬稳就业,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

精准摸清就业底数。按照有劳动力搬迁家庭至少一户一就业要求,自主研发“三穗县易地扶贫搬迁网格化管理平台”软件,建立劳动力就业台账。将县内搬迁的4117户17427人信息录入管理平台进行动态管理,按月调整更新,提前谋划就业岗位,做到“以岗定搬”落实就业,实现就业信息与就业服务无缝对接。

精细培训就业创业。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和劳动力意愿,采取技能人才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劳务订单培训等方式,重点开展家政服务、育婴师、中式烹调师及电工、焊工、竹编、挖掘机等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搬迁群众的就业创业技能和就业率。目前,已培训搬迁群众2546户3812人,培训后就业3038人,培训就业率达79.69%。

产城融合促发展,让搬迁群众“住得暖心”

产城融合互促共享。坚持以产定搬,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经济开发区+就业”模式,既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又满足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实现互促共享。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带动1.8万人进城居住,县城规模由过去7.54平方公里扩展至10.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过去6.2万人增加至9.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约10个百分点。在促进城镇化的同时,依托省级三穗经济开发区47家企业,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吸纳有劳动力搬迁群众252人就近就业,户均年增收3万元左右。

主体联合互助共进。立足县域企业基础和产业发展需求,分类定向在搬迁安置小区创建劳动密集型就业帮扶车间,开发就业岗位,引导不能外出务工搬迁劳动力到扶贫车间就近就业,推动搬迁劳动力抱团取暖、捆绑发展。目前,在搬迁安置点创建就业帮扶车间11个,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199人。

提质服务助融入,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

规范化社区管理。成立武笔、文笔两个街道,选优配强社区“两委”干部队伍,将搬迁群众就近纳入6个村(社区)管理,选派7个驻村工作组进驻安置小区开展帮扶工作。推行“社区+网格长+楼长+搬迁户”管理模式,据实设置45个管理网格,标配44名网格员、82名楼栋长、208名信息员,增强社区服务管理能力。引进物业管理公司,为群众提供安保、保洁、房屋保修等社会化服务,提升社区服务管理质效。实行“帮扶干部+搬迁群众”一对一结对帮扶,每月一走访,实时摸排化解生产生活困难,引导群众快速融入城市新生活,增强归属感。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每个小区建设文体活动中心、图书室、儿童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以及休闲健身房等文化服务场所,并组织开展文艺进社区、儿童手拉手、山歌对唱和姑妈回娘家等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388场次,既丰富移民群众文化生活,又增强移民群众友谊。同时,通过举办市民常识培训、道德讲堂、张贴新旧住房对比照片等方式,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培育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意识。

--> 2021-09-07 1 1 黔东南日报 c167821.html 1 三穗县“四步走”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