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9月09日

校园中的丁香

○ 钱国宏

时光荏苒,转眼间离开校门已经30余载了。这30多个春秋里,世事纷繁,人事芜杂,使我的心一度沉浸在“往事如烟俱忘却”的感慨中。但是,每当漫步在黄昏的郊外,望着天边淡淡的一抹余晖,记忆长河中泛舟而来的依然是那些曾教导过我的老师们。他们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如陈年的老酒,散发着醉人醇厚的芳香,滋养着我的人生。

我8岁时踏进校园的大门,“北京是我们的首都”这句开场白,缔结了启蒙恩师与我长达6年的师生生涯。恩师耿直善良、正直坦诚的性格影响着我现在以及未来的人生取向。是她扶我走出了天事不知的岁月,是她介绍我与上古先哲共泛诗舟、激扬文字;也是她导引我拿起笔,讴歌人生,赞美生命。花开花谢,树枯草荣,校园的铃声清脆地响过四季。在恩师的身边,23个稚嫩的身影化作23只纷飞的白鸽,以不同频率的鸽哨响过长空,组成一曲完美的心与血的奏鸣。恩师的青春与生命,随之高高飘荡在绚丽的背景中,真可谓“手栽桃李三千树,春风十万尽飞花”。多少年了,我还刻骨铭心地牢记着她的一句赠言:“但凭攀登莫问高!”

中学时,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理解得稍稍透彻一些,因而也更珍惜和尊重老师们的劳动。在我的中学纪念册中,笑得最甜的那一张照片是我和于老师的合影。合影下面工整地写着于老师当年的赠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觉得这两行字既是于老师对我的勉励与期望,又是他对人生深刻的理解与追求,更是对他一生孜孜求索、诲人不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红烛”精神的真实写照!于老师对育人有着一份独到的理解,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木有千样木,人有千种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陶潜作诗人功成,而锄豆则失败;陆机工于作文,但却拙于带兵。因而他极注重因材施教。只是我天资平常,辜负了老师的一番心血,现在想来也深感内疚。于老师固然不及上古先哲,也育不出四圣十哲七十二贤三千弟子,但他却用一腔挚诚培育了满园的桃李;就如同盈盈流水,不管回环曲折,抑或汪洋浩瀚,只要给人以启迪,以愉快,就足慰平生!

那次有幸前去拜望已经退休在家的于老师,望着鬓发皆白、笑容可掬的于老师,我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归途中,望着路边潺潺的溪水和缤纷的落叶,我想起了“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词,心里沉甸甸的……

倏忽数十载,天涯成别旅。回首当年事,唏嘘泪倾飞。如今,昔日的同窗已作云散,在各自的岗位上实践着当年对老师的诺言。虽然世事如浮云,时间如流水,但在同学们的记忆中,永远盛开着当年校园中的那株丁香!——那株丁香便是我们的老师:深秋犹含绿,重阳香益浓,开轩闻馥郁,岁寒无衰容……

--> 2021-09-09 1 1 黔东南日报 c168028.html 1 校园中的丁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