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美航
近年来,台江县大力推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模式,虽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在乡村振兴中,用好驻村干部这支重要的有生力量,可有效助推台江县“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一、台江县“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概况
2016年,台江县委、县政府通过了《关于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路创建“两个示范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定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路,经过五年多的不断探索,已形成突出“生态、文化、民族”三张名片,做好“农业品牌的打造和提升、民俗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带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模式。
农业发展方面,通过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合作社上,把党支部作为全面推动企业运营管理、企业文化等各项工作的核心枢纽,纵深推进产业发展。出台农业企业奖励扶助政策,抓住杭州市对口帮扶契机,形成“大带小、强带弱、富帮穷”产业扶贫格局。聚焦食用菌、中药材、生态畜牧业、林下经济等产业,根据各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优势资源,广招精兵强将,组建产业工作专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保障从生产到销售、从田间到餐桌的渠道畅通。截至2020年7月,台江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58亿元。
民俗文化方面,台江县对传统文化取精弃粕,借力中央和省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机遇,一手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加快推进台江“旅游+节庆+文化+美食+扶贫”融合发展,发掘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舞龙嘘花等民族特色节庆日的创收潜力,增强台江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一手打造优良的红色文化,健全完善党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完善村规民约,以“十户一体”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涌现出了长滩村垃圾积分“聚宝盆”、革一村“四联同创”、岗党略村“十户一体公约”等经验做法,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旅游发展方面,台江县立足“山、水、情、节”4篇文章,因地制宜挖掘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把苗族美食、苗族文化、苗族节庆等植入旅游业态,设计如品茶、苗药足浴、登山写生等系列旅游产品,目前已经出现如“十户一体”蝶变观摩、苗族刺绣、扎染、划独木龙舟、老屯乡长滩村“非遗体验”、施洞偏寨“四色”旅游等系列特色旅游品牌。结合全县农家乐分布情况,推出台江乡村一日游精品路线,组织游客“赏农村美景、吃农家土菜、购农副产品”,达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把农产品成功销售的目的。
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基层组织带动还不强。村“两委”成员由于整体学历不高、教育程度差,虽有发展意愿,肯做事,但由于方法不多、思路不广,各自为战,成效难以体现。再者,个别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导致各方面的工作失衡或者滞后,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形成发展合力。
村民发展动力不足。干部与群众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代沟”,使得双方的“意愿”“意图”得不到充分理解和交流;人员老龄化严重,结构失衡,在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很多产业找不到优质劳动力,生产效益远没有达到上限;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群众接受能力较低,接受知识、技能较为困难。
人才、专业干部资源不足。本土人才流失严重,青黄不接,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基本上还停留在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两大类,缺乏“懂管理运营、有专业技术、能开拓销路”的综合性人才。干部队伍中懂“三农”的比例不高,具有农学背景且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干部少。
市场需求对接还不精准。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文化、体验、旅游等融合发展,不失为一条符合台江县实际的发展思路。随着扶贫成效的凸显,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提高,群众除了生活的物质刚性需求,还逐步转向精神和文化的“软”需求。他们需要更完善的基层设施、便利的交通、先进的教育、流畅的互联网等,对外交流的渴望也在逐年递增。城市人口的需求与农村人口的需求有相同、相交、相反之处,但是如何更好地对接双方的需求,从而让经济流通起来,依旧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
三、“祛除”驻村干部“四症” 助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目前,台江县驻村干部整体作用发挥良好,但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用“轻重缓急”四字概括。
落脚有点“轻”。不少年轻驻村干部对工作都很有想法,尤其是在创新创业、发展新产业创收方面很想干事,但由于基层组织不够强,村民发展意愿不统一、动力不足,资金不够等各种原因,很多行动还处于“蜻蜓点水”的阶段。
担子有点“重”。到村工作后,年轻干部主要埋头与填表、写材料,部分在驻村的同时还兼顾单位的业务工作,出现原单位-乡镇-村三头跑的现象,个别疲于应付的年轻驻村干部难以在助力乡村发展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学习有点“缓”。理论学习不够,运用到实践的能力较差;实践方面,对当地民俗、历史、村情不够了解,对群众、村干不够了解,导致不能充分了解群众发展意愿,在带领群众干事时,很多工作进展缓慢。
心态有点“急”。年轻干部满腔热血,通常具有强烈的干事热情,出发点是好的,但有点操之过急,容易在没有摸清楚情况前就急于拍板。
驻村干部如何“祛除”自身“四症”,助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以“文”润之,强基层组织。一要与村干互补式成长。既要当学生,向村干学习基层工作方法,成为了解基层、懂基层的干部;又要当老师,自觉学好各项理论知识,精读执政基础、能力、风险、规律等若干问题的研究,研学先进地区的好做法,并利用“三会一课”等机会向村干们传达学习,自我成长的同时帮助“两委”打开工作思路。二要帮助抓好基层治理。因人制宜,构建如“十户一体”、“寨管家”等基层治理有效体系,充分激发村庄自治活力,并利用院坝会、主题党日、宣讲活动、走家串户、参与节庆活动、闲聊等机会,大力宣传政策,发挥思想浸润作用引导村民革除陋习、树立新风。
2、以“心”连之,强发展动力。一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想群众之所想,找准“群众动力不足”的症结。深入群众做好访贫问苦、政策宣传、为民办事等工作,在下沉身子工作中,通过真抓实干,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他们想发展什么、想怎么发展。二要用心做好各项工作。争做政策宣传员、决策参谋员、科技推广员、项目服务员、村务协管员,在各项工作中尽己所能为民服务,以他们能够接受的形式教他们各种知识,引导村民凝聚意识、提升认识,促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以“力”行之,补人力缺失。一要身体力行,自觉补位。在信息、技术、开拓思路等方面,尽己所能及时填补空缺,练就“万金油”的本领。二要广泛号召,多方聚力、增补人手。要积极号召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号召退伍军人参与管理,号召致富能手、技能人才带领村民发展。三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深入了解当地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民族产业分布情况,结合群众发展意愿及当地发展优势,保持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贯彻乡土人才培育计划,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4、以“勇”破之,拓市场新路。一要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二要建言沟通。要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有桎梏,年轻干部就要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提出意见建议。因为年轻干部思想活、见识广、学习快,所见、所闻、所感都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三要勇闯新路。要想前进就必须迈开步子,年轻干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利用城里、村里对于文化、农产品等需求的差异,探索“黔货出山”“入黔旅游”等创收新路径。如,策划制作以台江县苗族文化、特色旅游、苗族村民趣味日常为亮点的抖音短视频进行广泛宣传,吸引黔外游客入山来。
(作者单位:中共台江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