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维兵
第一次知道中秋节是在三十三年前,那时我八岁,婆婆还健在。婆婆说:“八月十五是月亮婆婆的生日,很多人今天晚上都要给月亮婆婆过生日。”
那天晚上,月亮早早地爬上了树梢,晴空万里,只有丝丝白云护卫在月亮周围,像是来给月亮婆婆欢庆生日。我和弟弟在院子里跑来跑去,不时地抬起头看月亮,月亮对着我们笑。
父亲趁着月色到地里掏了半盆花生,鲜鲜的,嫩嫩的,剥开里面全是白仁。婆婆在厨房里烙着玉米饼,玉米的阵阵清香夹杂着油烟味扑鼻而来。烙好后,婆婆把玉米饼叠在一个大瓷碗里,和着父亲刚刚淘尽的花生一起端到院子里的一张石桌上,点上一炷香,对着月亮三鞠躬,口中念念有词。尔后,全家端着凳子围在一起吃着玉米饼,说着、笑着。欢乐串联着左邻右舍的欢乐,延绵在静谧的乡间。
当我和弟弟吃了一个大大的玉米饼后,婆婆用碗端出两个又圆又小的玉米饼,对我和弟弟说:“这是婆婆给你们做的月饼,油多,是月亮婆婆的生日饼,今天晚上吃了它能认很多字。”于是,我和弟弟三下五除二就吃了。
吃完那大碗里的饼,大人们每人去舀了一碗用刚才烙饼后的油锅烧成的酸菜汤,边喝边吃花生,谈论着花生还要多久才能再成熟一点,玉米还要晒几个太阳才能装柜之类的家长里短,偶尔也和邻居呼应两句。
当我和弟弟疯玩够了,到锅里舀汤时,才惊奇地发现灶台上的两只小碗里已稀稀拉拉地盛着一些面条。紧跟而后的婆婆说:“今天给月亮婆婆过生,也给你们吃点面,快吃吧,不烫嘴巴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用玉米饼充当月饼的岁月已一去不复返,当年为我们过中秋的两个主角——婆婆和父亲也已先后因病去世,但每当中秋来临,我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过中秋的一幕幕往事,我们吃的那些玉米饼不是真正的月饼,但因为注入了亲情与爱意,让我们感觉到它们比月饼还好吃,以至在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够回味起当初的味道。
又一个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大大小小的超市里早已铺满了各式各样高档的、中档的、低档的月饼,但这些月饼无论如何也激不起我们“想吃月饼”的欲望,因为除了精美的外观,我们始终感觉它少了一点什么。
月亮仍然还是那个月亮,但月饼已不是童年的月饼。怀念那些用玉米面做成的金黄色月饼,怀念那些即使吃不到真正月饼也开心快乐的纯真童年,怀念给我们带来快乐童年的婆婆和父亲,祝他们在天堂能吃到真正的月饼,过着真正快乐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