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姐妹们,笔筒就按照刚才我教大家的技巧来编,9月25日就交货,大家辛苦点,交货就可以得钱发给大家了。”9月15日,走进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只见篮子、簸箕、筛子、灯笼等竹编产品琳琅满目。工人们正在熟练地破篾、编笔筒、组装竹丝扣瓷,一派繁忙景象。说话的年轻人叫杨杜娟,是黔森源竹编工艺厂经理,也是三穗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传承人。
2014年,28岁的杨杜娟致力于传承三穗竹编文化,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返乡创办了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办厂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学会编竹编,热爱竹编,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7年来,她初心不变,以非遗传承人、致富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的角色执着于传承竹编技艺,让传统非遗技艺成为了致富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杨杜娟儿时就喜欢竹编这项技艺,经常跟父亲学习编竹技艺。决定创业之后,为了学好竹编,她诚心拜当地的竹编老师傅龙远军、四川青神竹编老师陈云华、浙江竹编老师叶道荣等为师。在竹编老师的悉心传授下,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杨杜娟掌握了扎实的竹编技术,成了三穗县竹编技艺带头人。2018年10月,她成为该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传承人。
自成立公司以来,杨杜娟一直将竹编与乡村发展相融合,对广大竹编新手及竹编爱好者实行义务培训,将自己学到的竹编技术无偿地传授给他们,并对假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打工创收的中学生毫不吝啬地手把手传授技艺。对双休日到厂学习的贫困孩子,她免费提供中晚餐,孩子们学习编织的产品只要合格全部给报酬,竹编工艺厂成了爱好竹编孩子的乐园。
2014年,江苏省的一位客户通过网店下了一笔订单,出价60元编一个书签,然而这一订单却难倒了杨杜娟。“当时客户要求在书签上用竹编做一个繁体的‘苏’字,开始以为简单,谁知道找了10多个当地的老师傅,都说不会做。”杨杜娟回忆说,最后找到美敏村竹编师傅吴大国,他有30多年竹编经验,擅长编字和图案,她通过认真学习,终于掌握了编字这门技艺,完成了这笔订单。
从那以后,杨杜娟深入思考,将竹编技艺从模仿到创新,制定了竹编加工的标准流程,将竹篾分为好几个等级,并给这些等级编号。0.35毫米的竹篾编为3号,0.3毫米的编为5号……在她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培训下,黔森源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竹编传承人。
目前,杨杜娟带动了48个闲散加工户增收致富,与近300名学员签订了供货协议,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15个,农户月收入可达1000-6000元。同时,以“合作社+产业+扶贫车间+公司”的模式,在三穗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累计为2130余名群众提供免费培训,带动群众5210人就业,公司实现了年销售额200万元。
7年来,杨杜娟先后获“贵州省巾帼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杨杜娟不仅传授竹编技艺给成年人,助力他们增收致富,同时还注重青少年学生的动手能力。近年来,她免费为三穗县城关三小等学校教授竹编工艺品制作,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竹编技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把竹编技艺传授给乡亲们,让大家学会竹编,并参与传承和保护,让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也让更多人了解竹编、热爱竹编……”谈到竹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杨杜娟信心满满。她说,目前的市场前景好,所有的产品都是按订单生产。
一片竹篾带富一方百姓,竹编产品从单一的农用品发展到灯具、家具、工艺品等,深受消费者青睐,越来越多的返乡百姓也积极加入到学习和传承竹编技艺的队伍中来。公司正扩大规模,与当地村民共建一个集旅游、餐饮、竹编博物馆、体验馆为一体的生态基地,带动更多的百姓增收致富,让三穗竹编工艺叫响全国乃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