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刘俊明
孟秋时节,穿行在锦屏县的鹅养殖基地和亚狮龙产业园,“百万白鹅向天歌,一片羽毛舞全球”,锦屏与鹅共舞振翅飞。
洗毛、晒毛、烘毛、分级、弯拱、插球、扎线、线胶……走进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38道工序环环相扣,一片片鹅毛如同变戏法般,变为一个个羽毛球。
“制作一个羽毛球需要16根羽毛,一只成年鹅身上只有14根羽毛可以用作羽毛球的原材料。”公司生产经理胡兵介绍,公司日产羽毛球1万打,一打12个,一天要用掉约14万只鹅的羽毛。锦屏成为全球最大的羽毛球生产基地,全球每10个羽毛球就有1个来自锦屏,年出口创汇近700万美元。
2017年,锦屏县引进知名羽毛球生产企业南京亚狮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启动羽毛球生产。一场由“鹅毛”引发的“蝴蝶效应”拉开大幕,串起全县乡村振兴的产业链条。
该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为核心,打造锦屏县鹅孵化、育雏、养殖、屠宰、加工、冷链仓储、销售及延伸产业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生态鹅全产业链闭环。
在敦寨镇山洞村养鹅基地,4000余只大白鹅“高歌”。村民杨肖花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喂鹅和打扫卫生,每个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日子过得很踏实。“幸亏村里搞起了养鹅产业,不然我们一回来就‘失业’,日子没法过。”过去常年在外打工的杨肖花,前年丈夫突发急性脑梗,两人不得不一起返乡,可回家后的“出路”成了夫妻俩最大的“心病”。有产业就有就业,基地养鹅数量越来越多,杨肖花工作量越来越大,可脸上的愁云却日渐消散了,“鹅养多了虽辛苦,但工资也会随着涨,还是蛮有奔头的。”
在锦屏,短短两年间,养鹅成了“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建成种鹅养殖、种蛋孵化、育雏等基地,发展起一批规范化养殖示范基地,上百亩的养鹅场有4个,全县7镇8乡都有鹅养殖基地,今年可实现商品鹅养殖300万羽。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保底回收、贷款贴息等方式,县里将小农户融入产业链。启蒙镇丁达村村民吴章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流转40亩土地建起了生态鹅养殖场,“去年一年,我卖了7000枚鹅蛋、530只鹅,收入近11万元,小康生活没问题。”
养鹅场同样也是年轻人的“造梦厂”。“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今年32岁的许昌龙目前是锦屏县铜鼓镇马台村种鹅养殖基地管理人员,一心专研养鹅技术的他,看着蓬勃发展的产业,给未来也制定了一个小目标:踏踏实实干,认认真真学,争取今后自己也开个鹅养殖场。
鹅养得好还得卖得出去。鹅毛有了亚狮龙这个东家,鹅肉何去何从?锦屏一边养鹅,一边谋销路。引进山东菏泽昌源食品有限公司与贵州锦屏生态鹅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每年300万羽的商品鹅屠宰场,大力发展鹅制品精深加工,实现商品鹅屠宰、风鹅加工及白条包装冷冻物流销售等业态。
“公司从2020年9月份开始投产,目前日加工约1000羽鹅,一期达产后年加工可达40万羽风鹅、20万羽盐水鹅。”来自江苏的贵州贵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继崴说,县里招商引资,为其量身打造厂房,配套相关设施,公司产品供不应求。
在锦屏,从事羽毛相关产业的人口接近3万人,“现在就指望着产业越做越好。”贵州亚狮龙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刘新云,从脸朝黄土背朝天、庄稼地里刨生活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流水线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为羽毛进行鉴别、分级,“工作轻松不累,离家又近,干着挺好。”
“一个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做买卖,更要做文化!”该县坚持“林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羽毛球+农业、羽毛球+体育、羽毛球+旅游、羽毛球+文化,形成以羽毛球体育装备制造带动生态鹅养殖、鹅产品精深加工、羽毛球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全产业链,“康养之都、运动之城”的敦寨羽毛球小镇初具雏形,成功举办“亚狮龙杯”U系列公开赛、“亚狮龙杯”羽毛球公开赛等多场大型羽毛球赛事,激活了锦屏全域旅游,去年10月以来,在羽毛球赛事举办期间,该县隆里古城、文斗苗寨等景区游客累计达20余万人次。
一片片羽毛,让锦屏县“羽翼渐丰”,与鹅共舞振翅飞!一场由“鹅毛”引发的“蝴蝶效应”,串起全县乡村振兴的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