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道东 彭熠 通讯员 潘胜天
“红军来到我们村前,红军修建了红军泉,水喝起来很凉很甜,多少年过去了,吃水不忘红军恩……”近日,记者来到黄平县新州镇团仓村采访,路过一口水井时,遇到一伙村民在井边喝水歇脚唱歌。
村民歌中提到的“红军泉”,位于团仓村村口。团仓村村支书张老塘介绍说,当年红军长征时,从谷陇镇来,经团仓前往旧州。当时红军战士在团仓老井边休息时,帮助清理村里井中的淤泥,还为村民巫宛金打扫饭馆周围的环境卫生。巫宛金对红军战士关心百姓的举动甚为感动,便以苗族礼仪用酒肉热情款待了他们。队伍离开时,红军战士把超过饭菜等价的银元送给巫宛金,巫宛金坚决不肯收,红军战士便将5块银元悄悄塞进桌子抽屉里。晚上巫宛金在清点钱物时,才发现红军留下的银元。因为念想这支关爱百姓的队伍,巫宛金经常给寨上人讲述红军路过时的故事。
后来,黄飘团仓的苗族人民便把红军长征路过这里时清理过的老井称为“红军泉”, 前几年修缮时还在井边镶嵌了一颗五角星。“红军泉”的故事流传至今,几十年来,“红军泉”滋养着当地1600多名群众。
“巫宛金就是我的祖太,当年我祖太在驿道边开了一个饭馆供来往行人吃饭。当时看到红军来了,不少人因为受到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就躲进深山了。我祖太年纪大了就没躲,还煮饭给红军吃。红军给钱我祖太不收,红军就把5块大洋悄悄地放在我祖太摊子下面的抽屉里。”巫宛金的后人张再勇在县应急局上班,他给记者复述了那段历史。
“5块大洋,那是很管钱的,有了红军的这5块大洋作为本钱,我家的生意越做越大,生活越来越宽裕,我们感谢红军给我家带来的恩泽。”张再勇说。
“红军泉”的故事代代相传,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故事流传至今。潘泽贵说自己就是喝着“红军泉”的水长大的,40多年了他就用这口井水煮饭,煮菜。
受红军的故事的感召,当地群众纷纷参军入伍,目前团仓就有了9个退伍军人,2个现役军人。其中潘泽贵荣立三等功一次,两次获得三好士兵的荣誉;另外一名士兵获得了特级机枪手的荣誉。
贵州省军分区和部分红军的后代还出资在红军经过的黄飘小学修建了一栋“八一”教学楼。
“以前我们村许多房子都是茅草房,现在家家户户都是小别墅了。”张老塘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的团仓,省道油路穿村而过,水泥公路通村达寨,砖房新居拔地而起,清洁的自来水伴随“红军泉”入户来,滋润着人们的心田。红军走过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州镇党委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如今的新州城区变大了、楼房长高了、乡村更美了、荷包有钱了……这些无不诠释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新州变化,传递出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新州态度。
红军的精神代代相传,红军的精神给人们感悟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