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魏丽萍 杨峰
九月,秋风送爽,稻谷飘香,苗乡侗寨金色的田野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走进从江县加勉乡,徜徉于广袤的田野上,放眼望去,层层梯田金装硕果,与苗族乡村吊脚楼相映成趣,秋日丰收与美丽乡村交汇成画,美不胜收。
近年来,全州上下鼓足风帆,致力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硕果累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展开。
守住底线,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
月亮山,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却曾是贫困的代名词。
为精准扶贫、加快脱贫,2015年省、州开始实施“月亮山区扶贫决战三年行动计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等,改善从江县月亮山区群众生活生产状况。
如今,在青山叠翠的月亮山腹地,一条条穿山越岭的通乡油路,一幢幢典雅别致的特色民居,一排排整齐干净的养殖圈舍……处处呈现出月亮山区群众用奋斗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画面。
2020年底,我州15个贫困县、1853个贫困村、130.1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夺取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明了方向——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以脱贫攻坚成效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成果巩固脱贫成效。
吴德慧,榕江县寨蒿镇晚寨村四组脱贫户。2020年,吴德慧因患大病辗转凯里、贵阳、广州等地就医,花了不少钱,存在因病返贫风险。在医保政策的帮扶下,吴德慧先后住了6次院,医疗费用近25万元,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后,个人仅支付3万余元。
像吴德慧这样的易返贫户还有很多很多,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我们当前必须破解的一大课题。
为此,我州出台了《黔东南州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工作实施方案》,围绕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农户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开展动态监测,及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纳入监测帮扶。截至8月18日,黔东南州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三类人口共2.36万户9.41万人,其中未消除风险54户209人,风险消除率99.78%。
针对特殊困难群体,我州全面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兜底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兜尽兜”。
围绕全州易地扶贫搬迁的59个安置点,我州出台《黔东南州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开展“户户见”工作,扎实做好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
一系列的措施举措,可以看到我们坚决守住致贫返贫底线的信心与决心。守住致贫返贫底线,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才能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富民,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
清明,是采撷茶叶的好时节。在榕江县两汪乡空申村汪脑茶叶种植基地,云雾缭绕,上群山披绿,身着少数民族服饰、肩背竹篓的采茶群众穿梭于一垄垄茶树间,手法娴熟、争分夺秒地采摘新鲜茶叶。
两汪乡青白茶最早是村民自种,经过近10年的发展,经营模式从昔日的“单打独斗”转变为村民抱团发展,种植面积从1000余亩发展到8000多亩,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产业覆盖贫困户886户,解决贫困户户均2人以上就业,贫困户每年在茶园务工实现人均增收2400元,实现贫困户发展有带动、入股有分红、就业有保障、劳务有收入“四有”目标。
因茶兴业,以茶致富,奏响茶产业致富的“幸福曲”。两汪乡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路子,是绿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岑巩县大有镇腊恰畈村白沙井林下茶树菇种植示范基地,一朵朵肥硕的茶树菇长势喜人;在黄平县谷陇镇克麻村青皮冬瓜种植基地,一个个浑身长着白毛的青皮冬瓜缀满藤架……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一个个特色产业在黔东南大地风生水起。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兴旺,才能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持续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我州围绕食用菌、茶叶、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十二大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加快提高农产品加工转换率,集中力量培育“苗侗山珍”区域公共品牌,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同时,充分发挥全州生态优势和森林资源的潜力,不断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做强做大林下经济,将绿水青山转变为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截至目前,全州林下经济种养殖利用森林面积累计达106.63万亩,总产值15.47亿元。
综合施策,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走进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柚稻炊烟山庄,只见一弯碧河水面如镜,倒映远山如画,岸边依依垂柳下,游客们或悠闲垂钓、或迎风骑行、或漫步栈道,一派闲适田园风光图。
周坪村是我州入选全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示范试点的11个村寨之一。全省50个示范点,我州占了22%,是全省数量最多的市州。
今年,我州严格按照“区位适宜、规模适度、条件适中、组织坚强”的选择标准,同步开展省、州、县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建设。以此通过示范试点建设,为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探索,循序渐进建成一批“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和集群。
村庄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随着农村垃圾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凯里市大风洞镇都蓬村建立了贵州首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就地化的农村垃圾处理中心,形成了一个村庄垃圾回收处理绿色生态闭环,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台江县台拱街道探索基层治理新方法,打造出“励志超市”模式。通过用积分改变了农村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实现群众“从观众到演员、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激发了农村群众提高生活品质的内生动力,引导广大群众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真正做到了“积”出荣辱感、“兑”出新风尚,让“治理有效”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
昂首阔步腾浩气,乡村振兴起宏图。放眼黔东南,一个个宜居生态村寨跃入眼帘,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锦绣画卷正徐徐展开。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黔东南人民将继续铆足干劲,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