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9月27日

多彩非遗点亮美好生活

—— 凯里市推进非遗保护利用工作综述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古朴多姿的芦笙舞、丰富多彩的甘囊香苗族芦笙节、回味无穷的酸汤鱼……

近年来,享有“百节之乡”“芦笙的故乡”“歌的故乡,舞的海洋”“东方斗牛之乡”等美誉的凯里市,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进一步突出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断促进凯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深层次发展。

随着凯里市持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非遗也越来越融入现代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增色不少。

走进生活,让非遗“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活化石”,让非遗走进当代生活是保护传承的重要方式,各种非遗创意活动便是让人们领略凯里市非遗文化的极好路径。

今年“五一”期间,为了让非遗更加贴近百姓、服务大众,云谷田园非遗小镇准备了银绣染非遗体验DIY、非遗文创产品销售、云谷非遗景区文化宣讲、苗族特色歌舞巡游、《银·秀》表演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在参观和互动体验中,游客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传承是非遗保护的重要课题。为了让凯里市的非遗薪火相传,该市积极组织非遗文艺进基层,先后组织了“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乡镇”“非遗进广场”等相关活动,使非遗深入千家万户。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共认定9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07名。现有40余人取得了工艺美术师等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近3年来先后组织传承人培训100余次,1万余人次参加。

守正创新,让非遗“火”起来

9月23日,凯里市凯棠镇梅香村的苗乡锦绣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村党支部书记顾兰花正和村里10多位绣娘一同赶制订单。

“希望通过发展刺绣产业,让刺绣技艺得到传承,让村民收入更高、活得更加自信!”顾兰花说,目前合作社已辐射全镇11个村寨,为山村妇女承接绣片订单近1200余人次,培训绣娘1000余人次,总收入超过60余万元。

“左边这个是我们苗家人逢年过节吹奏的芦笙,那我们就在右边画苗家女跳芦笙舞……”在被誉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下司镇铜鼓村,许多游客在农民画传承人陈其林的指导下进行绘画。近年来,该村大力培育“农民画家”,积极开展各项农民画培训,不断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画作继承人,让铜鼓农民画代代相传,为民间绘画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村民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突破万人。

一直以来,凯里市坚持守正创新,在非遗研究成果转化、非遗生产性保护、非遗保护宣传展示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先后申报市级、州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7个。

凯里市不断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充分依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管理办法,全面加强民族文化基因的保护和传承。凯里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4项、省级22项、州级30项和市级144项。

久久为功,让非遗“强”起来

近几年,凯里市对优秀旅游资源加以合理利用,重点扶持酸汤鱼制作、苗族银饰、苗族刺绣、苗族芦笙制作等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提升凯里非遗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目前,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已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成为凯里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凯里市利用“百节之乡”的有利资源,积极开展芦笙节、吃新节、苗年节、祭尤节、文化旅游节、“非遗日”、“非遗活态展”等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群众非遗保护意识。坚持把旅游业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的理念,着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延长文旅产业链。

如今,凯里市不断创新保护形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让非遗项目得到“有声有色”的保护。通过建立传承档案,及时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项目和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技艺特点、传承活动进行真实记录。

未来,凯里市将借助科技手段,拓宽宣传渠道、扩大宣传覆盖面,让非遗更便捷地走入人们的生活。同时将着力打造非遗品牌,深入挖掘非物质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加快推进文旅融合步伐,切实提升游客和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 2021-09-27 —— 凯里市推进非遗保护利用工作综述 1 1 黔东南日报 c169230.html 1 多彩非遗点亮美好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