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9月24日,记者走进榕江县栽麻镇丰登寨村,远远看见五栋木屋联结在一起的“倚山人家”小寨矗立在村寨高处,特别显眼。小寨的侗布织染作坊中,发出“梆梆梆”的捶布声, 染池旁边晾着浸染后的丝线、衣服、休闲包等多种产品。侗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杨成兰和村里的姐妹们正在这里忙碌着。
杨成兰是榕江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服饰技艺传承人,她2008年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8年,之后放弃了高薪工作岗位,毅然选择返回家乡创业,用祖辈传承下来的技艺生产侗族土布,创新发展文创产品,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我从小就穿着家人们自己织染、自己缝制的衣服,习惯了侗布散发出的蓝靛那种独有的香味。虽然在外面那几年改穿现代的服饰,但是对家乡侗布那种记忆永远忘不了,而且特别怀念。”杨成兰说,返乡创业就想把传统的纺织、蓝靛染布等技艺传承下来,让更多人了解这种传统技艺,同时也希望更多人喜欢这种用传统技艺制作出来的产品。
刚创业的时候,杨成兰的织染坊设置在一间老旧的木房内,染、织、晾晒等工序一起开展,非常拥挤。如今的织染坊变成宽敞明亮的楼房,不仅将织染功能区划分开,还形成集蓝靛种植、织染、晾晒、展览、旅游住宿于一体的基地。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前来体验侗族服饰制作技艺。
“妹子,您教教我学习纺纱嘛!”“老板娘,我染的衣服可能差不多了,过来帮忙看看。”……来自贵阳一旅行团的游客正认真体验侗服制作这门传统的非遗技艺。
“现在是大家主动上门送订单,主动到村里来体验。但刚刚创业的时候,生产出来的布根本就卖不出去,传统侗布的颜色和款式比较单一,受众范围很小。”杨成兰说。
为打破这种困境,杨成兰就整天在作坊中专研,从选棉制作成线,再到纺织和蓝染。不断学习改进侗族织染方式,研究各个环节和技巧,染出色彩层次丰富、织出多种样式的侗布,让侗布具有多样性,更生活化,让人容易接受。
2018年夏天,杨成兰利用微信朋友圈发布视频和图片,在互联网平台注册了“倚山人侗布织染工作室”,将纯手工制作的侗布成品照片上传到网上。同时,她还利用直播平台直播侗族服饰制作过程,使这项非遗技艺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欢和关注,订单也随之纷至沓来。产品除了销往贵阳、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随着订单的增多,杨成兰和染坊里的员工忙不过来。她第一时间想到村里的妇女,于是邀请她们参与织染生产,让大家一起共享侗族服饰传统工艺带来的红利。
2018年7月,杨成兰申请成立了榕江县倚山人传统织染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办了集植物染染坊、手织布空间、晾晒场、手工艺产品再造产品、客户体验、客户临时工作室于一体的“倚山人家”小寨。
为了保证订单质量,杨成兰动员村里的妇女到织染坊进行短期培训,再分配订单让她们在家里面完成,自己对成品布进行回收和销售。这样染娘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实现增收。如今,杨成兰带动了300多名妇女参与侗布织染生产,除了本地群众之外,还有从江、荔波等地的群众。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杨成兰有了生产侗布成熟的经验,也培养了技艺成熟的员工。今年,杨成兰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榕江小丹江著名景区中新建一个蓝染研学基地,形成“景区+研学”于一体的旅游新体验项目。
“小丹江风景优美,在那里建设织染研学基地,让游客欣赏到自然风光,也能体验少数民族蜡染、织布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杨成兰说,国庆节快到了,很多游客都是已经提前预订体验项目和食宿。
“我们在传承侗布织染技术的同时,加大了创新力度,制作出更精美的成品,包括包、鞋、玩偶布艺、服装等。将产品做得更精致,发挥非遗的最大优势。”杨成兰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倚山人侗布织染工作室已经形成手工织布、手工艺加工、新产品织造、植物染材种植、植物原材料采集闭环产业链。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了170万元的销售额,村民收入达3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