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道东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深入展现黔东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行动,总结展示“黄金十年”的发展成就和宝贵经验,本报从即日起,推出主题系列报道《锦绣黔东南·今朝更好看》,展示黔东南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新举措、新成效,进一步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豪感、自信心,为国庆献礼。敬请关注。
“来到黔东南,一定要看看璀璨的民族文化。西江苗寨有十二道迎宾酒、十二道迎宾茶,酒是苗家人的糯米酒、茶是雷山独具特色的银球茶,阿哥们吹着芦笙,阿妹们跳着舞、唱着歌迎接,以苗家人的最高礼仪,迎接游客的到来。”10月3日,在贵州广播电视台携手各市州媒体推出的《今朝更好看·黔东南篇》,州委书记罗强带着电视机前的观众走进了西江苗寨,将各方游客带进了古朴的苗寨,带进了黔东南。
锦绣黔东南,青山绿水养眼,蓝天净土清肺,被誉为歌舞之州、生态之州、人文之州。
这里,苗寨层层叠叠的吊脚楼与山水相安生,刻画成一幅幅诗意栖居,一座座精美的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用清泉般闪光的天籁之音歌咏着诗和远方 。
这里,有最牵动乡愁的民族文化。3000多个民族村寨星罗棋布,苗侗女孩盛装靓丽耀眼,锦鸡舞、多耶舞等苗侗文化奇观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这里,尽览山水神韵,500多座青山和2900多条绿水,造就了山环水绕、云蒸霞蔚的胜景,让你尽享大自然醇美恩赐。这里尽显道法自然。
近年来,黔东南以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战略定位,着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全力推进全州旅游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全州累计接待游客48310.52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3.05亿元。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到来。 数据显示,1-7月,全州实现接待游客8895.18万人次,同比增长217.96%。
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嘎歌古巷内,悬挂“贵州绿茶”品牌标识的门店一个挨着一个,门店里展示的银球茶等产品吸引游客纷纷驻足体验品尝。
“我尝了这里的特产银球茶,口感挺甘甜清香的,而且在品茶的同时还能了解到茶叶的制作过程和当地的一些习俗。”来自广州佛山的游客张女士说。
自全省茶文旅融合发展大会召开以来,雷山县以西江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在景区的嘎歌古巷内精心打造茶叶文化一条街,并将蜡染、刺绣、银饰锻造、苗族古歌等非遗文化及手工技艺展示与茶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茶、文、旅融合为一的特色产业发展新业态。
在西江,70%以上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景区为村民提供了导游、环卫等800多个服务岗位,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1800余元增长到2019年的22300余元。历经十年实践的“西江模式”是我州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当地群众带来发展红利的典型之一。
“十三五”以来,我州以全域旅游为指引,应时而为、顺势而动,打造了“凯里—西江—云台山—镇远—肇兴—岜沙—加榜梯田”的国际旅游线路和以红色旅游、康养旅游、节庆旅游、非遗研学游为主题的10余条精品旅游路线。黔东南民族文化体验之旅、生态绿色之旅、休闲养生之旅、特色美食之旅大获青睐。
走进黎平县肇兴侗寨,风光旖旎,游客如织。
“上次来肇兴看到千人传唱侗族大歌盛景,深深地被侗族文化所震撼。这次又带着家人朋友过来,很喜欢这边的民族文化风情。”贵阳游客孙欢说,每次到肇兴旅游分享的朋友圈,都引来众多好友点赞评论,热度一直很高。
借力2018年央视春晚和沪昆高铁,肇兴侗寨成为黔东南首选打卡地之一,周边的堂安侗寨、岜沙苗寨、加榜梯田也跟着“蹭了一波热度”。
镇远古城成功创建5A级景区,雷山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凯里市下司古镇房车露营、西江苗寨“黔东南旅游商品体验旗舰店”、夜游镇远古城氵舞 阳河等旅游新业态方兴未艾……
锦绣黔东南,高铁高速的打通,凸显了黔东南的区位优势。
新的目标在召唤,新的希望在升腾。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良好区位优势,我州将从丰富产品业态、壮大市场主体、强化市场监管和加强宣传营销四个方面下功夫,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黔东南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