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田清 杨光能
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个新兴城市,“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境内的河套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巴彦淖尔是全球最大的有机原奶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食用向日葵生产交易集散地、全国最大的无毛绒分梳基地、全国最大的脱水菜生产基地、全国第一大番茄生产和番茄制品加工基地……一张张鲜活的名片,昭示着巴彦淖尔经济发展的热力、活力和魅力。
9月22日至25日,第33届(2020年度)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网络)新闻奖评选活动暨“乡村振兴看河套”大型采访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举行。来自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分会30家会员单位的100余位社长、总编辑及代表,不仅共话媒体融合发展,评选出了优秀的新闻获奖作品,而且深入临河区、五原县、杭锦后旗、磴口县等地,走进内蒙古河套酒业、圣牧高科、鲜农万亩设施农业等龙头企业及支柱产业项目区,就“天赋河套”品牌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文旅融合等进行联合采访,用笔、用镜头、用深情全方位感知和发现巴彦淖尔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美丽新农村、培育新时代农牧民的精彩故事。
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在巴彦淖尔金草原现代化胡羊养殖园区,记者一行被一群“羊贵妃”深深吸引了。
据了解,金草原是集订单种植、饲料加工、种畜繁殖、牛羊谷饲、屠宰加工、销售、冷链物流、有机肥生产于一体的科技型“自育自繁自养”现代化全产业链农牧业。
今年55岁的姜玉莲是乌拉特后旗金草原现代化胡羊养殖园区二分场的养殖户。2020年她和金草原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从公司认购了850只胡羊基础母羊。今年2月份,园区收羔,经称重,姜玉莲家16只小羊羔达到回收标准,姜玉莲获得了16800余元收入。
近年来,金草原通过优化延伸养殖全产业链条,通过订单农业种植、放母收羔、产业资金入股分红、村组结对帮扶、联合经营和劳务工等多种模式,建立了多方位、多渠道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带动4000余户农牧民走上了致富路。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在乡村战略实施中,巴彦淖尔市坚持规划先行,大力发展粮油、果蔬、肉乳绒、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能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地域特色鲜明、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体系。依托产业,该市重点培育引进了恒丰、中粮、河套酒业、鲁花、草原宏宝、伊利、蒙牛、圣牧高科、维信等龙头企业,扶持7000多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建立了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把产品做到高端,把产业做到极致,让农牧民享受到更多产业“红利”。
据了解,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293家。通过订单契约型、服务协作型、股份合作型等9种农企利益联结方式,全市农企利益联结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辐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20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2020年,该市农牧民来自利益联结机制方面的收入约占全部收入的75%。
“天赋河套”——让农牧民享受到更多品牌“红利”
“2020年12月20日,巴彦淖尔‘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2020中国品牌年会上大放异彩,荣获2020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榜第一等5项大奖……”,在“天赋河套”总部基地工作人员介绍道。经过三年多的打造与建设,“天赋河套”以更加成熟、更加坚定、更加自信的姿态,再度将世人的关注焦点聚集在巴彦淖尔。
步入“天赋河套”总部商务区,仿佛进入美食世界。红彤彤的番茄惹人爱,青红辣椒娇艳欲滴,瓜子堆成一座座小山……原生态的农畜产品牢牢抓住消费者的味蕾。
作为首批“天赋河套”授权企业,内蒙古旭一牧业公司有机牛肉产品畅销大江南北,带动加入产业链条的村民户均收入超过了13万元。
品牌兴则产业兴。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该市加快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全面打响“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成了国家级标准化实验室和联合质量管理中心,发布“天赋河套”标准38个品类、94项次,修订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183项,推进157家龙头企业实现“一品一码”追溯管理。品牌建设体系的逐步完善,让“天赋河套”开启了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新路径,成为带动优质农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品牌效应催动着农业市场主体蓬勃兴起。目前,“天赋河套”授权的53款优质产品实现溢价30%以上,带动全市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5%以上。在“天赋河套”品牌的带动下,2020年,全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84元,同比增长8.5%。
环境整治——让乡村兼备“颜值”和“气质”
宽阔平坦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村舍、设施齐全的活动广场……走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村,优美宜人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乡韵悠悠、村风融融,美丽乡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民主村,村里路面平整,宅前屋后栽满了梨子、苹果、西红柿等蔬果,适合休闲健身的运动场地和健身器材应有尽有,一幅美丽乡村的画面映入眼帘。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和具体要求,先后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如今古巴彦淖尔市农业产业生机勃发、乡村环境优美宜居、乡风乡情淳厚朴实、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一幅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正在河套大地徐徐展开。
自2018年以来,该市新建农村牧区户用卫生厕所12.5万余户,7个旗县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全部达到85%以上,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53%。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的行政村达到613个,覆盖率达到94.02%;较大自然村收运处置体系覆盖3100个,覆盖率达到93%。累计完成100个村庄村容村貌提升任务。在村容村貌方面,截至目前,全市7个旗县区全部完成了村庄分类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所有的嘎查村编制了村庄规划。4271个自然村创建绿色村庄总数达到3076个;新(改)建农村牧区“四好公路”2600余公里;农村牧区集中供水率达98%;781个行政村、85%的自然村开展了以“三清一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100%的行政村实现了常态化保洁;7个旗县区全部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达到9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稳步推进,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正在河套大地破茧而出。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巴彦淖尔呈现出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新图景,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未来可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巴彦淖尔农村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