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杨振平) 近年来,锦屏县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入、能致富”目标,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后半篇文章”,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组建“移民安置小区自管委员会”,修订社区居规民约,选举楼长和单元住户代表,建好党员和搬迁农户档案信息。坚持问题导向抓治理,形成政府保障、部门尽责、社会参与、共管共治、居民自治、常态长效的管理机制。社区设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图书室、青年之家、群团之家、党员之家、“四点半”课堂、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同步覆盖配套体育健身设施。
定期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吸引居民参加。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崭新的活动健身、交流互动、文化娱乐平台,打造少数民族之家和民族文化长廊,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引导广大社区居民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习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区居民荣誉感和归属感。
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办事服务体系,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建立集行政管理、就业创业、社会事务、法律服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实行“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全部事”的服务模式。
开通服务热线,制发便民服务卡,建立来访接待、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办得了事、办得成事。
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领导小组,引进企业、组织劳务输出、创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创业园”,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问题。采取“需求导向式、订单定向式”等方式,实行“三包”(包培训、包推荐就业、包收入提升)就业帮扶,实现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并为特殊群体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公益性岗位。
据统计,全县共设立社区综治中心6个、警务室6个、治保组织6个、义务治安联防队6支、人民调解委员会6个,网格员255名、楼长139人;安装门禁系统6套,“雪亮工程”摄像头150余个、“天网工程”摄像头28个、物业管理摄像头120余个。全县夜校开课8期300余人,“四点半”学校开课4期200余人;举办文化娱乐活动30期,参与群众5600余人。全县建有6个“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卫生室,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就学2596人,签约医生3295户14757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00余件。全县技能培训26期5000人次,扶贫车间24家;发展一枝黄花种植240亩、魔芋560亩、食用菌21.31亩;就业创业7999人,就业率达89.82%;低保政策兜底2434人,特困供养21人,公益性岗位就业67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