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0月09日

烟火南屏

□ 杨应光

年少时,我喜欢放鞭炮,没有鞭炮放,就在别人家放过的鞭炮堆里,用一根小棍子在鞭屑末里拨来拨去,希望找到一两个散落还没有炸响的炮仗,虽然收效甚微,但也还是发现几个只烧了引线却没有爆炸的,那也是欣喜若狂得很的,把几个撒落的鞭炮折断放在地上,把火药撒出来,用一根点燃的香引燃,“突”的一声,烟火燃起,欢呼声也四起,那颗幼小的心因此得到慰藉。

“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是我们年少时最喜欢听的一种声音。一来呢,鞭炮声与喜事有关,鞭炮声响,就有肉肉可以吃,对于穷困时期年少的我们,是不识得父母的愁苦的;二来呢,鞭炮声与年节有关,也是与有肉肉吃有关,虽然不是家家都杀猪宰羊,但一个村寨杀几头猪,每家每户买几斤肉是肯定的,还杀鸡鸭鱼敬先祖,敬先祖之后,就敬自己的嘴巴了。动不动谈吃,非是我嘴馋,而是那时候一年到头实在是没吃上几顿肉的。不知晓忧愁、不知晓担当,那种年少的无忧无虑,成为我们每个成年人的念想。

南屏堡,是这种念想的所在。

这么些年了,我一直走不出南屏这个村庄,走不出南屏给我的童年所带来的情趣。

在我们苗族地区,大凡称之为屯堡的,都是客家人(汉族人)居住的村寨。雷山有震威、培墉、连城、北建、治安、南屏、肇泰、长丰、永定、望丰、抚运等十二个屯堡,现在都定义为村,多为清雍乾时期贵州“改土归流”和“安屯设堡”的士兵后裔,也有不同时期经商、务工等陆续迁入定居的,原籍属江西、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这些客家人带来了各自的技艺并传承发展,如长丰堡的制陶技艺,红屯堡的祭奠用香、烛、纸制作技艺,羊常堡的豆腐传统技艺等。南屏,给我们从小的记忆就是烟火鞭炮。

南屏村,位于丹江镇县城关北部,因在清政府设堡之前位于老城关丹江厅城南,以此为厅城南部屏障而得名。半坡建村,坐北向南,住地倾斜,房屋依照苗家建木质结构瓦顶建筑,多为梯田坡地。建堡初仅有汉族,罗、张、郭、吴四姓十户屯军,后苗汉通婚,苗、瑶开始杂居,乃至于达到现在侗、布依、东乡、水、土家、彝、仫佬族等十个民族、十九个姓氏、一百二十八户、五百四十多人的大杂居。

从苗寨大固鲁村的寨脚直岔一片稻田过去,还要修一座桥才能到达对面南屏堡,从建堡的角度看,南屏不适应于建堡。不知道清朝那时,是哪位官员的脑袋被驴踢了,居然把堡建到这半山腰上来,那是大固鲁村人放养敞牛的坡地。这里从建堡起就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从村里受过教育走出去的王树珍,任过国民党遵义陆军军官学校教官。1958年的时候,雷山县农业中学曾设于此,解放后出来工作的人也不少,如王树平任县教育科科长、督学,王树伟到辽宁省工作,王树芳在省水电力厅做水文地质勘探设计师等等。这些,都相对的影响到了堡脚的大固鲁苗寨,以至于这个苗寨成为雷山一个较有影响力的文化村之一。

整体而言,南屏对雷山县,乃至黔东南州相邻县的影响还是鞭炮。南屏堡生产爆竹的历史已有近八十年,1932年村民罗光忠外出学鞭炮工艺,三年后出师回来开办作坊,后建鞭炮厂,再后来发展到全堡除两户外家家以此为主业的致富门路。在1987年加工达三千三百多万响,全堡净收入十二万余元。在1987年,一个有一百二十八户人家的村,年单鞭炮户均净收入就达到九百元,这在那时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这世间,有得必有失。鞭炮生产使很多人家富裕,但也是关乎人们生命安全的大事,因太过于危险,政府后来予以取缔,不准再生产。

不生产就不生产,客家人自有活计。客家人节日少,大多时间都忙在活计上,水稻、玉米、小麦、土豆、红苕、油菜,样样做得精致,五谷丰登;1985年就开始大量种植水果,二百多亩的土地,栽种梨、苹果、杨梅、桃子等果树一万三千多株,果大味甜,深受消费者青睐,在雷山算得上典范,在苗族地区在带动农业发展上算得是影响深远的一个村。

我钦佩南屏人的精打细算,以及卓远见识。

如今,村里通了水泥公路,建设和完善了村内道路硬化,停车场建起了,文化站建起了,路灯亮了,通往各主要农活区域的机耕道修起了……

2021年的金秋,我从南屏走过。南屏,再没有爆竹声,只有金黄的稻谷簇拥着我。

--> 2021-10-09 1 1 黔东南日报 c169898.html 1 烟火南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