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0月11日

非遗散发时代魅力

—— 丹寨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综述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在中国的鸟笼之乡——丹寨县卡拉村,一栋栋苗家吊脚楼掩映在绿树间,院子里悬挂着大大小小的鸟笼,苗族姑娘们坐在门口编制鸟笼;在苗族蜡染发源地排莫村,可以体验蜂蜡熔汁绘花染色后的花现神奇;在“中国古法造纸之乡”的石桥村,可以亲身感受到近2000年历史的传统造纸神秘魅力……

丹寨,一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旅游、避暑、休闲和康养胜地。这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锦鸡舞艺术之乡、古法造纸艺术之乡、苗族蜡染艺术之乡、鸟笼艺术之乡、芒筒芦笙艺术之乡。这一切,让丹寨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度假到丹寨 这就是向往的生活。”10月3日,贵州卫视大型融媒体直播《今朝更好看》,让我们的丹寨又火了。

蜡染、本土画娘走秀、传统美食……

丹寨的青山绿水、民族非遗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丹寨将非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旅游景区和旅游村寨的作用,将非遗与旅游“牵手”展示,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丹寨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9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22项、州级34项。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芦笙音乐(苗族芒筒芦笙)、苗年、苗族服饰、皮纸制作技艺、苗族芦笙舞(锦鸡舞)、苗族蜡染技艺、苗族贾理、苗族古飘舞。同时还有5个文化艺术之乡。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94人,每个村寨都拥有大批传承传统工艺的能工巧匠。原生态的民族传统文化多姿多彩、底蕴深厚,是整个贵州乃至全国少有的“非遗县”。

从2015年开始,丹寨县依托万达小镇、中国丹寨非遗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文化传播平台和原生态文化艺术节日,大力提升“云上丹寨·大美非遗”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建立文化宣传公众号,整合媒体资源,宣传实验区建设成果。

以非遗产业为引领,以万达小镇为龙头,推动文旅一体化发展。万达小镇开业至今累计接待客流超过2300多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120.4亿元,成为非遗与旅游融合的生动实践。

2021年春节期间,在全国“村晚”丹寨的分会场上,“魅力村寨中国节、匠心传承过大年”成为当地“村晚”的主题。盛装打扮的苗族村民和文化志愿者们一起表演了苗族古歌、锦鸡舞、铜鼓舞等传统歌舞节目。丹寨浓厚多彩的非遗,惊艳了全国观众。

近年来,丹寨县依托域内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经过创新性实践,探索出“非遗+基地”“非遗+工坊”“非遗+研学”“非遗+产业”的发展路子,用“非遗+”模式助推文旅融合进程,实现文化振兴战略目标。

截至2020年,丹寨县已建立四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助推贫困户3000余人就近就业,实现脱贫增收。同时,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古法造纸、苗族蜡染、卡拉鸟笼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产业发展,形成民族工艺品产业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县从事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生产市场主体(企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近300家,全县2020年传统手工产值近1亿元。

非遗的保护传承,带动了丹寨旅游业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万达小镇开业以来,带动丹寨20个大行业和50个子行业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2万人发展产业增收,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 2021-10-11 —— 丹寨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综述 1 1 黔东南日报 c169966.html 1 非遗散发时代魅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