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光宣
三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这块厚重的红色土地上,有贵洞美景、有颇洞农庄、有平良十里烟波、有灵山梵音袅袅……不过,我还是在工作之余,喜欢去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杨至成将军纪念馆,走一走,看一看,听将军故事,感革命艰辛,体今日幸福,传红色基因。
每次走进将军纪念馆,我都会在展厅的每一件物品前驻足,仔细参观每一件物品,因为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故事。故事虽短,却意味深长。一件红军衣,很旧,不厚,有很多洞,文物展品标牌上书“红军衣”,令人很是好奇。红军衣是谁设计的呢?红军衣是谁统一起来的呢……一系列问题引人深思。
红军衣是三穗人设计的,他叫杨至成,是我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和重要领导人,是新中国仅有的几位少数民族开国上将之一。
杨至成,1903年11月30日出生于贵州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一个人把几个孩子抚养长大,家庭条件很艰苦。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杨至成从小就特别懂事,学习成绩也特别优异,14岁就被贵州省甲科农业学校录取,后来加入川滇黔联军担任军需官,1926年随联军到广东,考入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出身的杨至成,一心想通过打仗来施展一身才华,但世事难料,杨至成在一次战斗中腹部受伤,再加上旧伤,不能继续在前线杀敌了,只好转入后勤工作。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毛泽东也曾当面对杨至成说:“我们国家底子薄,还要建设。你是老后勤,搞建设,你是行家,你要在这方面多想点办法、出点点子。”
杨至成在后勤管理方面的天赋非常高,在当时物资极度缺乏的条件下,杨至成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把红军的后勤、供给、医疗问题都解决了,极大地方便了红军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在管理后勤的时间里,杨至成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时,大部分战士身上穿的衣服都很破,而且这些战士来自四面八方,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各式各样,颜色也是五颜六色,很不正规。于是,杨至成就主动担负起了设计、生产红军第一套服装的重任。
杨至成和军需处的人员一起商讨,设计出了几款军服的样式,经过毛主席、朱老总等领导的审定,最后确定了这样的军装服饰:八角形的军帽,缀有五星帽徽;上衣是中山装样式,两个下口袋,领口缀红领章,领子上镶一圈黑边;裤子是普通样式,配绑腿。
为了尽早做出这一批军服,杨至成筹集了5万元,建立了一个临时被服厂,还召集了很多裁缝工人。经过大家的努力,红军终于穿上了自己的新军服,精神焕发,士气高昂,经过无数次的战斗,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因杨至成在后勤方面贡献巨大,毛主席特地把杨至成将军拉到了他的身边合影留念。也因此,被誉为我军的“后勤之父”、红军第一位“大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