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0月12日

马号镇:

蔬菜产业让群众增收致富

图为基地工人正在给菜苗浇水

本报讯 (通讯员 黄俊文 张书彭) 近日,笔者走进施秉县马号镇老县坝区,几十个村民在田间忙得不亦乐乎,培土、起垄、盖膜、搬苗、栽种、洒水,场面紧张而有序。

“水浇多一点”“来,你们几个去洒水,不然中午菜苗就死啦!”技术人员在紧张指导着村民干活。

“我们主要以贡菜为主,这种贡菜,以目前的气温,60天就可以采摘,最迟70-80天,亩产约3500公斤至5000公斤。昨天开始移栽,已完成4亩多。”施秉县成德农业有限公司技术员岳玉清告诉笔者。

马号镇党委政府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进施秉县成德农业有限公司,抢抓秋冬季农业生产重要时间节点,率先开启秋冬种热潮。通过党支部引领、企业经营、合作社管理、农民参与的合作方式流转土地,组织村民务工增收。

“来这里干活3天了,一天100元,我一个月有3000元收入,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能帮家里增加点收入,多好啊。”55岁的苗族妇女田老树干净利落地说。笔者从她口中得知,她是施秉县马号镇金钟村香盖五组人,家中6口人,其丈夫6年前去世,今年,儿子儿媳赴浙江打工,家中留下她祖孙4人,她每天4点开始清扫马号镇区街道,然后送孙子上学,有空就到基地务工,在基地务工让她的收入得到提高,家庭的经济开支宽裕了不少。

随着农村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像田老树这样上了年龄而还有劳动力,又想为家庭经济添份力量的人不在少数,农村合作社产业基地的发展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我主要负责组织在家闲置劳动力到各基地务工,昨天来这里27个,今天来20个。现在各村都建有产业基地,很多都是农村人的手上活,组织农村闲置劳动力集中就业,既解决农村产业基地招工难问题,又破解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无门的困境,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劳务输出合作社负责人杨军告诉笔者。据杨军介绍,今年年初到现在他已经组织村民务工20000余人次。

据悉,马号镇提前在江元哨村培育2万余盘蔬菜苗(每盘160株),目前,秋收接近尾声,32万余株蔬菜苗陆续开始移栽到江元哨村和楼寨村、老县村、六合村坝区,种植面积达2000亩。通过示范带动,将“冬闲田”全部转变成“春收田”,既保障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又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

--> 2021-10-12 马号镇: 1 1 黔东南日报 c170124.html 1 蔬菜产业让群众增收致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