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新华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提炼总结,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百年奋斗伟大征程中,“红军长征播撒的革命火种”——凯里党小组,是黔东南境内最早建立的党组织。党小组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跨越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为全省坚持革命活动时间最长的党组织之一。其成员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宣传党的主张和进步思想,播撒革命火种,团结各界人士,发展革命队伍和进步力量,为马列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黔东南的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凯里党小组的革命实践
从党小组成员早期革命经历看,以及在党组织成立到迎接解放的14年艰难岁月里,不论环境如何恶劣,条件怎样艰苦,风云如何变化,党小组成员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身处残酷环境坚持殊死斗争,以灵活的斗争策略,传播革命思想,团结进步力量,始终如一地开展革命活动,为党的事业辛勤工作。综合分析其奋斗历程和系列活动实践业绩,其精神主要呈现在:务实求是、信念坚定、忠诚担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等多元层面。
(一)务实求是、因地制宜——启发动员群众,播撒革命火种
1935年之前,李光庭等共产党人就在江西、广东、湖北、湖南等省以及贵州各地进行了多年革命活动,其根据地区实际、工作对象、斗争目标等不同情况,务实求是、因地制宜,宣传进步主张,播撒革命火种,为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5年至1927年期间,李光庭随贺龙参加北伐和南昌起义,革命遭受挫折后,由广东辗转来到雷山、鄂西等地。1929年3月,李光庭、胡仲毓等按贺龙来信指示“坚守本地壮大队伍”,在雷山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宣传发动群众,坚持革命斗争。1930年至1932年,李光庭打入国民党军任上尉连长、教导大队助理教官,经舒保初发展,李光庭、王毅、喻雷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湖北崇阳组织策反国民党军第八十五师起义。由于行动失败党组织遭破坏,李光庭、喻雷、王毅等转移回到贵州。
1933年春他们来到黔东南,因地制宜开展了以凯里为中心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他们根据凯里地区山高林密,人民生活贫困,素有反抗压迫、抗击欺凌的传统和勇于斗争的精神,尤其是民间武装较多这一特点,确定开展活动重点:一抓组织群众,二抓争取民间武装。分工由唐寿南、喻雷、陈忠林负责在各地募兵,李光庭负责进行革命宣传发动。喻雷打入黔军第二十五军第八团三营任文书,陈学海、黄玉如等返乡发展武装。李光庭则利用多种合法身份,跋山涉水,走乡串寨,深入凯里周边及台江、麻江、雷山等广大地区农村,了解民间疾苦,广交朋友,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动员群众。
(二)信念坚定、忠诚担当——应对严峻危局,毅然创建组织
党小组成立前夕,全省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活动一度陷入低潮。李光庭、李长青、喻雷、王毅等不畏艰险、忠诚担当、坚持斗争,做好转移和疏散工作,直面严峻危局毅然成立党组织,体现了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入黔期间,中共中央在遵义批准成立中共贵州省工委。同年7月,发生了震惊全省的“七一九”事件,省工委机关和部分基层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工委书记林青、委员刘茂隆等人被捕,特务机关加紧抓捕迫害中共党员及进步人士,林青被杀害。省工委被迫作出“进行隐蔽分散活动,把革命的重点转向农村”的紧急指示。李光庭、李长青迅速组织掩护熊蕴竹、余稚翔、董清亮等共产党员向凯里、麻江转移。同年10月,贵阳男子师范学校党组织遭到破坏后,为摆脱追捕,该校中共党员李长青遵照省工委指示,回到家乡凯里,经组织介绍与李光庭、喻雷、王毅接上关系,一同并肩坚持地下革命斗争。
面对错综复杂的严峻局势,为了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11月,经省工委批准,李光庭、李长青、王毅、喻雷等在凯里老街李长青寓所成立了凯里党小组,李光庭(省工委军事小组组长)、李长青为负责人,直接受省工委领导。黔东南第一个地下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中坚毅诞生。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培植革命力量,组织武装斗争
党小组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团结进步青年,培植革命力量,开展创建革命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的勇敢尝试,体现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1935年底,根据统治当局加强军事控制、全省白色恐怖渐浓的严峻局势,党小组确定:动员青年学生,争取地方武装,培植革命力量,开展武装斗争。李光庭分别在凯里、台江等地与数十名进步青年盟誓:“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推翻封建势力。”李长青发动成立“学生会”、“青年读书会”,吸收20多名进步青年、学生参加,引导他们阅读进步书刊,接受进步思想。组织书写标语、传单,四处张贴、散发,揭露国民党独裁统治及土豪劣绅欺压、剥削人民群众的罪行。
1936年秋,党小组召集会议,决定以榕江、锦屏、剑河、台江、雷山等县为游击区,以雷公山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把“青年读书会”更名为“革命小组”,推选李光庭为组长,负责领导武装斗争;继续争取民间地方武装,筹集资金购买枪支弹药,充实扩大地下武装力量,作好起义准备。凯里、台拱、排羊、台盘、丹江、宣威等地均发展得有几十人、上百人的民间武装。到1937年9月,党小组自己组建和可以利用的民间武装达到500余人。
1937年冬,党小组通知各地民间武装向雷公山聚集,拟成立黔东南人民武装部队,创建以雷公山为据点的革命根据地。不久,接到上级关于“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统一战线已经形成、中共不再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武装斗争活动暂停。组织两上雷公山的行动虽未获成功,但它是党组织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的勇敢尝试。
(四)疏散隐蔽、灵活斗争——营救爱国青年,宣传抗日救亡
抗战时期,党小组成员积极宣传抗日主张,争取上层人士,发动进步青年,成立救亡组织,兴办实业筹集经费,以疏散隐蔽的方式开展了灵活有效的一系列革命斗争。
1938年春,停止武装斗争后,李光庭、王毅、喻雷相继转赴外地开展活动。李长青组织发动进步青年成立“抗日救国后援会”,走上凯里街头游行示威,高呼抗日救亡口号,搭台演讲、张贴标语,揭露统治当局不顾国家安危的作为。保警队抓捕了7名爱国青年,准备捏造罪名集体枪杀。李长青等积极组织营救,迫使当局全部释放。同年8月,李长青到省立黄平谷陇加巴小学任教导主任,与校长王醒华(中共党员)等继续宣传抗日主张,争取地方上层人士。
1940年后,党小组根据白区工作方针,分散转入隐蔽活动,其成员通过兴办实业,筹集活动经费,广交社会朋友,培植革命力量。1942年冬至1943年夏,“黔东事变”爆发,统治当局残酷镇压,滥杀无辜,李光庭等尽力转移、掩护受害群众。1944年至1945年,凯里镇长毛文藻和蒋文彬企图贪污军粮经费,李长青组织群众与之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五)统战团结、争取投诚——掌握武装力量,迎接接管解放
解放战争时期,党小组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广交各界人士,争取重点人物,做好统战工作,以掌握武装,蓄积力量,迎接解放。
1946年6月,凯里党小组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决定在有效隐蔽的同时,重点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蓄积革命力量,迎接贵州解放。党小组成员加强与各界人士的联系,以争取一切倾向革命的人士。李光庭与麻江县政府、邮电、黔桂铁路电信线路等职员结为好友,利用他们传递情报,掌握敌方动态,使党组织多次免遭破坏,在对敌斗争中争取了主动。在李光庭影响下,下司镇长吴邦荣为下司的解放和剿匪作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秋,李光庭受邀担任国民党炉山县常备总队中队长,他安排亲信担任副官、分队长、文书等,基本掌握了这支武装。在李长青启发下,在炉山县有较大影响、曾代理县长的县政府秘书孙鸿涛同情革命,暗中掩护地下党。解放前夕,通过孙鸿涛秘密引见,李光庭劝省粮食科长艾玉章认清形势,弃暗投明。后任麻江县长的艾玉章在解放时率部向人民政府投诚。包和麟任台江县长时,邀孙鸿涛随行任秘书,行前李光庭向孙鸿涛布置了规劝争取任务。炉山解放后,包主动率台江县政府官员和保警队50余人枪,到炉山向人民政府投诚。
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军挺进贵州,国民党溃军到处烧杀掳掠。李光庭率常备总队及时制止了国民党四十九军一部准备焚烧炉山县城的浩劫,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炉山县长冯绍棠妄图负隅顽抗,命令清平“防剿大队”死守县城。党小组立即召集会议研究对策,部署做好争取工作。最终,“防剿大队”放弃抵抗撤离县城。11月11日,人民解放军不费一枪一弹顺利解放炉山县城。党小组很快与接管中队取得联系,县委书记崔芳亭分配了截堵冯绍棠、将国民党地方武装带回接受改编的任务,党小组都顺利完成。李光庭、李长青按时在三天内率180余人枪交县人民政府改编。
二、伟大建党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强大精神力量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百年大党坚守初心使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伟大政治宣言,讲话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作出深刻阐释,明确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新”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作为“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动力源泉的重要作用和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传承,凯里党小组所体现之革命精神,具有凝心聚力、激励奋进的时代价值。
(一)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业绩,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伟大精神发展史、传承史。凯里党小组的革命活动是百年征程的光辉一页。党小组进行了发展人民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尝试,坚持斗争时间之久,隐蔽方式之灵活,在贵州地下党历史上屈指可数,党小组成员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他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不顾安危、巧斗强暴的精神难能可贵。李光庭、李长青、王毅、喻雷等革命志士用生命热血谱写了人民解放事业的英雄篇章,其事迹永载革命史册。党小组斗争历程可谓艰苦卓绝,系列革命活动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所体现的务实求是、信念坚定、忠诚担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的重要构成,是迈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论述,把握伟大精神基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阐明了党的革命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并大力倡导弘扬革命精神。《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从多角度、广视野阐述了伟大精神,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谱系,深刻揭示其主要特点、深刻内涵等,为学习把握系列伟大精神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与时俱进,为精神谱系不断增添新的内容。2020年9月,号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2021年2月10日,强调要大力发扬“三牛”精神。2021年2月20日讲话指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号召全党“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2021年2月25日,号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概而言之,伟大精神谱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流血牺牲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反映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路径选择、辩证的思维品质、创新的风格特色。
(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力行“四新”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形态及内涵丰富多元,产生于不同时期的精神具有不同的时代印迹和特点。不同时期的精神具有共同之处,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仰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正是这些共同之处使得党的系列伟大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着深深融入党和国家、民族、人民血脉之中的系列宝贵精神财富的丰厚滋养。在力行“四新”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起点上,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凯里党小组的革命活动实践及所体现精神,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有助于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理解。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有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发展要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黔东南新未来,确保把西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走得更稳更好。
(作者系中共黔东南州委党史研究室二级调研员、州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