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0月13日

天星乡:

冬田不闲生产忙 产业基地收益丰

本报讯 (通讯员 周燕 沈启照) 冬田不闲,土地生钱。岑巩县天星乡将坝区作为秋冬种的主阵地,按照“强基地、提质量、创高效”的发展思路,利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冬闲期发展生态绿色经济作物,让闲置资源运作不“闲”,效用不“闲”,使“闲田”变“钱田”,促进群众和村集体“双增收”。

眼下,正是秋冬种关键时节,在天星乡地城村地城坝区,只见农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农人们忙碌在田间地头,田地翻犁、撒种施肥等工作正有序进行。

“我们只管把油菜种好管好,也多得点收入。”天星乡地城村村民杨政德高兴地说,自家的2亩田以500元一亩的价格租给公司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到了冬闲时节,田地荒着很可惜。今年,乡政府出面协调,制种公司出钱把田翻犁了,政府也拿油菜籽来给我们种,我们的冬闲田变成了“增收田”。

地城村是天星乡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主产区,今年,该村以地城坝区为杂交水稻制种核心区,通过土地流传,以“公司+大户+基地”模式,全村共发展杂交水稻制种860亩。随着秋收谢幕谷粒归仓,集中连片的杂交水稻制种“增收田”便成了“冬闲田”,为让坝区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土地高质量利用、群众多渠道增收。今年,天星乡以地城村地城坝区、赶场坝区为秋冬种示范点,按照“宜种则种、应种尽种、满栽满种”的原则,采取“政府+公司+村级合作社+农户”模式,提前谋划秋冬种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安排,全力抓好秋冬种各项保障工作,确保坝区四季无闲田,收入不断档。

“土地翻犁每亩地杂交水稻制种公司出70元,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组织人员来翻犁田地,提高群众发展秋冬种的热情。”天星乡地城村驻村第一书记吴世勇介绍,翻犁好的土地,群众自己愿意种的就自己种,如果不愿意种就由村合作社统一组织种植,确保地城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冬田不闲,村集体有收入。

天星乡有500亩以上坝区5个,立足坝区资源优势,该乡以坝区粮食主产区、烟叶主产区为重点,采取“稻+N”“烟+N”轮作模式,大力发展蔬菜、油菜种植,最大限度盘活冬闲土地资源,提升农业产业综合水平,促民增收、助农增效,达到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双赢目的。

目前,全乡秋冬种已经翻犁土地4300亩,已经种植1760亩,预计十月中旬全部完成秋冬种工作。

--> 2021-10-13 天星乡: 1 1 黔东南日报 c170238.html 1 冬田不闲生产忙 产业基地收益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