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娅琳
湿泥糊满鞋面,污水浸湿裤管,雷山县丹江镇脚猛村葡萄品种改良试种工地上,村党支部书记文锡红正指挥着挖掘机开沟、搬石、运渣土。他们已经大干了好几天。
“大家加把劲,要抢在葡萄苗运来之前把流转的这20亩地整出来。”文锡红为大伙加油鼓劲。
近年来,脚猛村党支部在原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的结对帮扶下,全面推行“双调、双联、双建”的“三双”工作法,组建党员脱贫攻坚先锋队,培育党员金种子,借助外力提升内力,规范阵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2021年2月,脚猛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党建聚拢人心,事业激发活力。”文锡红道出脱贫致富秘诀——让基层堡垒强起来、先锋旗帜树起来、示范作用实起来。
2015年,脚猛村“两委”争取到了村村通公路惠民工程,修复了被洪水冲毁的通村公路,老百姓运货出山、进货入村更加方便了,一切都在慢慢好起来。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往纵深处推进,中直单位定点帮扶贫困县,结对帮扶贫困村。2017年,根据安排,原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党支部与脚猛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到村里调研后,他们发现村里只有几座简易木桥,村民出行不太方便。于是,他们协调帮扶资金12万元,支持脚猛村修建便民桥。
党员带头、能人负责、村民出力。一年时间不到,脚猛村硬是用修1座便民桥的资金,建成3座便民桥,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更成了连起党支部与村民之间的连心桥。
接着,脚猛村硬化产业路、改造党群活动中心、新建村卫生室、硬化田园观光步道、安装太阳能路灯、铺设消防管网、修建消防水池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提上日程……村里的能人被推到前台,成为引领村民发展的领头羊,党支部的组织力得到极大提升。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脚猛村党支部按照“产业搭台·党社共建”发展思路,领办成立脚猛村葡萄协会和隆鑫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实施“捆绑带富”工程,带动村民发展壮大葡萄、黑毛猪养殖等特色产业。
“村支书、村主任都是村里的能人,跟着他们干有信心。”党员文涛说,他加入合作社后,不仅获得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和统一收购、销售,年终还有利润分红。
文涛被评为致富能人、党员金种子,负责联系指导几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重点帮助他们解决产业发展缺技术的问题。
文国生是村里种植葡萄的一把好手,每年葡萄亩均产量都是全村最高。但2017年之前,文国生种出来的葡萄,产量和收入却不成正比。
“没有机耕道通到基地,机械上不了山,卖葡萄靠人一筐筐往山下挑。雨后土路变泥河,人都走不了,更别说挑葡萄……”回忆起往事,文国生不胜唏嘘。
行路难,不但困人手脚,也困住了深山好果外销的路子。让水晶葡萄变成“金饽饽”才是事儿。在原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的支持下,脚猛村投入帮扶资金修建了4条产业路和3公里生产步道,把分散的1100余亩葡萄产业基地连接起来,产业发展基础得到了极大改善。
此外,脚猛村还争取到民俗项目资金51万元,按照“差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群众搬迁后留下的传统苗族吊脚楼进行改造,打造标准化乡村旅游民宿14家,将闲置资源盘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组织方法得力,发展方向明晰,脚猛村党组织的号召力越来越强,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兴旺,村民越来越富裕。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50多元,村集体经济累计225万元,并以年均13.3万元增加,脚猛村逐步从“贫困村”向“小康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