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志华
“老漂族”,是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城市的老年人。在第9个“老年节”来临,记者调查所发现,“老漂族”的生活现状:总在忙,接送孩子买菜做饭三点一线;生活不适应,语言不通、社会隔阂、面临各种困境;心难安,担心体力精力不足,成为子女的负担;怕生病,异地就医报销成一大难题;有迷茫感,很多人没考虑过未来的生活。不排除有过好的“老漂族”,但抛开特例不讲,上述难题是普遍困扰。
老人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均应该得到社会的尊敬、子女的关爱。但“老漂族”对关爱的需求,则更显紧迫。这是因为,“老漂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为3.76亿人,10年间增长了近70%。这其中,既有单独流动的老人,也有随子女外迁老人,老人在流动人口中的占比很大,倘若“老漂族”的生活质量不高,整体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也会被拉低。
此外,“老漂族”所面临的现实难题更多、更复杂,涉及到起居饮食、医疗、养老、情感需求、家庭成员与周围人关系处理、气候与环境适应等诸多方面。不仅如此,化解这些难题的难度更大,尤其是,老年人长时间离开户籍地,各种保障难以跟进,纵使当地想推出一些好政策,也需要跨地域协商合作,政策落地的难题更大。
因此,关爱“老漂族”,要有更大的力度、更全面的措施。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当一道难题涉及到上亿人口时,社会学研究应将之作为重要话题,然而根据研究成果来出台应对政策。异地养老需要科研机构与政府、社会机构等做好协同配合,共同探索出更科学合理的好模式,使“老漂族”所面临的普遍性难题,都能渐进式地得到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