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龙本英 蔡泽灶
云缠雾绕的侗寨村落、绝壁飞瀑的高山老林、错落有致的古色古香木质楼……一幕幕真实的山村生产生活场景在他的左勾右画间跃然于纸上。
他,就是天柱县高酿镇地良村94岁老人胡显清,一生醉心于绘画事业,用自己的画笔来记录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胡显清长期从事过美术宣传、瓷彩绘等工作,是国家陶瓷彩绘师、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在胡显清老人的家中,有一间具有时代记忆的“民间党史馆”,里面陈列着一幅幅集历史、古迹、特色产业发展和县城新貌于一体的绘画作品,画中的村寨山环水绕、路、桥电通达各家各户,从崎岖的山石小路变成宽阔的大马路,从透风漏雨的木板房变成鳞次栉比的砖瓦楼房,风貌焕然一新、栩栩如生,有其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教育意义。
“不变的是自然风景,变化的是人民生活。”胡显清看着《山村换新颜》的画作感叹道。
胡显清不仅用画笔记录着天柱县各村寨的风貌变迁,同时,结合新中国发展史、大事记、乡土人情、历史变迁,从“免除农业税”“脱贫攻坚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大事件进行采风写生,自藏中国画、油画、 水彩画等书画作品400余幅。
“胡显清老人的作品接地气,有温度。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变化。”高酿镇人大常委会主席龙春兰说。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胡显清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际活动,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想方设法把自身技能传授给乡村孩子,积极组织附近村寨青少年儿童到自家“民间党史馆”参观学习,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开展青少年“第二课堂”。
他在传授绘画技巧的同时,把党史小故事、历史大事记、时代楷模精神融入教学内容,通过角色扮演、身临其境等形式进行授课,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厚植他们爱党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手绘不仅是城乡规划的基本专业技术要求,更是一门艺术。我希望通过这次手绘地良村景观建筑,同学们能够加深对这一历史文化名村的记忆。”胡显清说。
“我领会到手绘的魅力所在,一条条流畅的线条在笔下应运而生,每幅作品各有不同意境。”正在学绘画的一名青少年学生信心满满地说。
胡显清老人笔耕不辍,行走千里先后绘出《侗乡行》《天柱胜境》等长画巨作,努力创造出更多聚人气、接地气画作,使得党史学习教育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
同时,他还积极配合县、乡、村三级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宣讲,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机关、学校、村寨、企业、社区等领域开展党史知识宣讲20余场次,覆盖党员干部群众2000余人次,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如今,胡显清的“民间党史馆”成为当地有名的红色文化艺术教育基地。“虽然现在年岁已长,但我不会停下手中的画笔,还会继续用画笔创作反映乡村振兴推进发展进程的作品,用画笔记录家乡变迁。”胡显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