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绍敏
几棵参天的古树,像老朋友似的围拢在一起,但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挺拔在寨门前。枝干苍劲,树冠相叠,遮天蔽日。清风吹拂,碎碎的蓝天晃在树顶,此时,明媚的阳光也趁机滴落下来,斑驳一片。
这天上午,当我走进民族传统村落屯州苗寨时,立即被这一片浓浓的绿荫所包围。
沿着石板铺砌的小路蜿蜒而上,微风送爽,凉意袭人。路旁有一口井泉,透明清澈,常年不竭,由于泉水渗漏,井边的石板冒出藓苔,如时间的絮语。似乎树林茂密的地方,一定会有山泉,不知这是不是一种常理。树蓄泉水,泉润树木,两者彼此成就,相依共生,诠释着和谐相处的自然规律及美好愿望。拐个弯,拾级登上一座石拱桥,站在桥上,古树伸手可及,而此刻,静立于身旁的树,像一群从小看着我长大的父老乡亲,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虬曲向下的枝条,如一条条急切的臂膀,欲拥我入怀。我呆立在树下,不忍离去,沉浸在回家的幻觉之中。栖息在树上的小鸟,不时唱出欢快的歌儿,在我听来,正是熟悉的故乡童谣,穿越幽深的岁月,带着家乡的风韵,从枝繁叶茂的树上飘然而至,瞬间将我覆盖,浸润着我疲惫的心灵。
正是金秋时节,两三片欲黄还绿的树叶,在我眼前划出美妙的弧线,翩飞翻舞,像是树上滚落的只言片语……
苗寨不大,几十户人家,一栋栋木屋依山而建,或稀稀疏疏散落山间,或密密麻麻紧挨在一起,疏而不散,密而不乱。阳光下,屋顶上缕缕升腾的炊烟,涂抹着山村的天空,生动着眼前的画面。这是一个小山冲,房屋分列两边,让出中间的一片空地,开垦成几块稻田,呈梯子状,稻谷金黄,散发着清幽的芳香,差不多可以收割了。一株水稻由青变黄的过程,在这一方水田里,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持续着挂谷的追求与梦想。某一天,当一只低飞盘旋的蜻蜓俯下身子,短暂停留在这株嫩绿的稻叶上,一段时间后,如果这只蜻蜓能再次造访,目睹的一切已不是原来的样子,稻谷抽穗渐黄,秋天不知不觉来了。一碗香喷喷的米饭,捧在手里的,不仅是粒粒皆辛苦的凝结,也是一串串时光的堆积。
行走在田埂上,稻浪在我身边翻滚。用不了几天,等稻谷收割进仓,这片田野将被翻犁一新,撒播上白菜、萝卜等蔬菜的种子,几场秋雨过后,这里又是一畦喜人的绿色。看着灿烂的阳光在稻田里闪烁跳动,这一片金色的稻穗,因稻谷的殷实和饱满,弯着腰,低垂着沉甸甸的头。仿佛在告诉我,越是成熟,就越要放低自己的身段,只有深伏大地,才能听到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声音。而对于稻谷来说,成熟就意味倒下,这时候,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幕幕亲身经历或亲眼看见的场景——随着锃亮的镰刀发出的清脆切割声,一株株稻谷纷纷倒下,这是一种心甘情愿而又快乐无比的倒下,用足一个季节的等待,现在,终于梦寐以求地倒下。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稻香,一粒粒稻谷从稻穗中脱出身来,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去迎接属于自己的未来。
我在木屋与木屋之间的小巷里停下脚步,长久地注视着摆放在巷边的几块圆青石,那么地随意,就像它自己从河边或深山里,通过艰苦跋涉,来到这个地方,走累了,躺下就不再离开,永远保持着原有的姿态。历经岁月的打磨及与人为伴的厮守,圆青石越来越光滑,透出深谙世事的练达。坐在其上,抚摸着圆石微温的躯体,如同触摸一段过去的岁月。我仿佛听见那些匆匆或蹒跚的脚步,回响在小巷深处;仿佛看见端坐在圆石上的老人,那些期盼的目光;也仿佛感受到穿巷而过无影无踪的风和无边无际的寂寞……走出这逼仄的小巷,在巷口的另一头,薄薄的阳光下,一根丝瓜藤牵引着我的目光。只见它纤细的身子缠绕插入地下的竹竿,娇嫩的手臂,凌空攀越至屋顶的瓦片上,并不屈地向前延伸,去靠近想要靠近的地方,似乎与这些经风雨洗涤的苍老瓦片,有许多的话要说。
路边的一株快要枯萎的藤条,依然用最后的绿色,装点着这个多彩的秋天;时隐时现的涓涓细流,坚守着永不言退的勇气和方向,一路欢歌向前……大自然里的万事万物,以自身特有的秉性和姿态,融入变幻无穷的世界中,并发出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呐喊。
在屯州村党群活动中心,仔细端详着一件件古生物化石标本,我听见了来自远古的声音。脚下的这片土地,是黔东南唯一的国家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景区,那些早已消失的古生物,远在寒武纪早期,这里是它们生活的乐园。现在,透过玻璃窗,这些曾经生龙活虎的古生物,以印刻在化石上的模糊身姿,呈现在我的眼前。而此时,我分明感觉到,这些模糊的身姿和远去的身影,在我眼前渐渐鲜活起来,并以成千上万,准确地说,是以无法统计的规模,活动在这片土地上。人作为个体,相对于古生物,是一个庞然大物,但面对着这些细小如微的生物,我深深地意识到人的渺小。古生物的演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作为后来者的人类,我们有幸主宰着所有物种赖以生存的地球,对于那些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东西,我们应该去思考什么,更重要的是应该去做点什么。
还是沿着那条干净整洁的小路,缓缓前行,一路观赏,深陷其间。当热情的百姓招呼我进家吃饭时,抬头一看,竟发现刚好走了一个圆圈,又回到那一群古树的旁边。走进那栋典型的吊脚楼,坐在二楼阳台的靠椅上,回味着一行的所见所闻,品尝着主人自酿的醇香米酒,分享着当地人民的幸福生活。屯州苗寨,一个看似很小的地方,实则为融民族风情与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博物馆。我无法走遍它的每一个角落,也无法真正体会到它所展示的全部内涵,但我知道,在离开此地之后,那份陶醉与感悟,以及浓浓的乡情,会一直萦绕在我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