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道东
认识杨政木老师,是在剑河县参加一次文学活动。他的朴实,睿智,尤其是风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得知他曾在中学教过书,当过公务员。在杨政木的朋友圈里,大家都叫他木哥。我还知道,我们来自一个乡,我们的老家只隔一座山。他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大大地拉进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听说我来自沟洞,杨老师说了一句“今生受沟洞的恩情深重”,让我心中一动,杨老师和沟洞有些渊源?
杨老师聊起了他的小学老师王维生。王维生老师是沟洞人,在邻村高邱的小学任教,是杨政木的老师。那些年,很多学校都停课闹革命了,唯独王老师顶着压力坚持教学。面对相关的责难,王老师引用毛主席语录来应对:“学生以学习为主,兼学别样。”他们不停地学习,杨政木那一届,高坵有好几个人考取了初中,这或许就是他说的恩。
杨老师是一个念旧和心怀感恩的人。原本是他与王维生老师之间的师生之情,他念念不忘,并将个人对王维生老师的爱戴和推崇,延伸到了对沟洞的好感,爱屋及乌。五十年过去,王维生老师与他的师生之情犹如陈年佳酿,日久弥香。天下的老师都想把学生教好,“枯燥的课文,他也给我们娓娓道来。”而他一句受恩深重,既包含着他厚重的个人修养,更是源于他受人点滴之恩涌泉相报的传统理念,令人感慨不已。
杨政木老师喜欢业余写作,写了不少的散文、诗歌。他在《高坵散记》的集子里,写了一个 “夹汤吃”的故事。故事说,有人请客吃饭,因为贫穷,也因为社会物资匮乏,或许还因为主人有些吝啬,桌上的菜很少,吃到半中,没有菜了,而主人一边热情地邀客人喝酒,一边淡定地请客人“夹汤吃”——没菜可夹,就“夹”汤吃吧。这个故事后来经常成为人们饭桌上打趣的一大乐点,也打上了 “木哥” 原创的印记。故事是在温饱都难解决的年代里流传下来的,这个“夹汤”的版本以幽默的形式记录下来,能让人在品尝生活的苦涩后付之一笑。
《高坵散记》里还有一个“煮汤喝”的故事。故事里,杨老师的身份变成了“木哥”,是一镇之长。那时上级各部门领导经常来检查、指导工作,镇长三天两头为接待发愁。一天,又有接待,实在没经费开支了,木哥只得派两个干部去河边“搞生活”(钓鱼),结果那两个人去了半天,一条鱼没有钓到,木哥气得要拿他们的鱼竿“煮汤喝”。
木哥的幽默里有自己的才华天赋,更是以微笑面对苦难的最好注脚。
木哥是一个不忘旧情的人,在剑河中学教书的时候,他就在桂花树边住。高坵的乡亲来到革东,半路翻来覆去地想着落脚点,为了节约住店费用,就到木哥家里。那年代乡人们穿着并不讲究,邻居们时不时侧目以对,而每次他都热情相待,并交代子女热情接待,不准赶人走,使得乡亲们感受到了家乡人的温暖。有几个没有考取师范的学生,补习了几年,木哥总是热情地接待他们,并耐心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木哥爱文又爱酒,周边有一群文友兼酒友。所以在木哥的“散记”里,充满了情谊和关爱。有一次木哥到朋友家帮忙,朋友拿出一瓶茅台,几个人喝完了自然是不够,意犹未尽,主人家拿出米酒来时,他幽默地说,他不喝杂酒。主人家自然知道他爱开玩笑,也就笑笑说,“这个酒”(茅台)哪有够喝的。
木哥出版了三本集子,并将其中一本以故乡命名为《高邱散记》,足见其一腔殷殷的故乡情怀。木哥从大山里走来,踏遍山间荆棘,也遍览了闹市繁华喧嚣,然而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有一棵家乡的老树盘根错节,迎候四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