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玲 李林果 王珺
“双减”政策落地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班已经被下“禁补令”,在周末、寒暑假还有其他节假日期间都禁止开班补课,很多补课班因此关了门。
“新规”的出台,让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转型势在必行。新闻一出,便成为众多家长关注的焦点。
新学期开学一个多月了,曾经火爆的学科类培训市场如今怎么样?这些培训机构将何去何从呢?规定落实到各个地方,又有哪些差异?家长的“教育焦虑”是否得到缓解?近日,《事大民捕》栏目探访了凯里市中小学、培训机构,感受“双减”落地带来的变化。
政策落地 有喜有愁
自“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班被下“禁补令”,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双减”确实是给学生减轻了压力,让学生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
与此同时,不少市民和家长表示,家长毕竟不是万能的,并非个个都会辅导孩子,如果学习上跟不上,那么就容易掉队,孩子的学习有时候也需要一定的辅导。
因此市民和家长所关心的重点是,现在校外培训有哪些是可以报的?
根据最新规定,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这9大类学科,不能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进行培训。这就告诉广大家长,如果想给孩子报学习班,那么需要在周一到周五进行。另外,补课时间每天不能晚于20:30,线上的辅导时间不能晚于21:00。对于授课教师也有要求,能给学生校外辅导的不能是在职老师,已经退休的老师可以给学生培训。
记者走访了凯里市内多家培训机构发现,原来火爆的校外培训机构,现在大部分周一至周五都大门紧闭。采访后得知,大部分培训机构现在已经没有开设学科类培训课程,尽管周一至周五是允许学科类培训的,但由于报班学生极少,现在直接取消了学科类培训课程。
“我们现在学科类的培训课程已经全部取消,目前保留的课程只有书法和演讲。”凯里GT教育工作人员表示,该机构周一至周五不营业,仅在周末有艺术兴趣班开设。
校外培训除了在时间有严格要求之外,还要求培训的内容不能超前,不能提前给学生辅导在校老师还没上到的内容,不能培训境外的教育内容,还有就是不可以进行违规的拍照搜题,这也是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除了校外培训的时间和内容有规定,现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
培训人员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老师需要持证上岗,无证上岗工作属于违法行为,另外,机构不能高薪聘请在职老师,也不能录用境外人员当培训老师。
培训机构开办不再审批:教育部对现在的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管理,要求培训机构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忽视教育的公平性,扰乱教育行业秩序。一经查证,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双减”政策施行后,不少家长表示担忧,孩子的艺术兴趣班会受到影响吗?有家长问到,跳舞、篮球、乐器这些还能继续培训吗?据了解,这些课程都不属于学科类课程,可以在校外培训。
“现在,不管是课后还是周末,都已经看到了改变。”不少家长说,扭转长期形成的观念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只要将“双减”政策持续落实下去,就会看到好的效果。
学生减压 家长减负
大多数家长认为,“双减”政策是利好的政策,让孩子真正地释放天性,轻松地学习,快乐地成长,不再背负沉重的包袱度日如年。
小小的身影,大大的书包,曾经节假日里忙着上补习班的孩子们,挂着疲惫的眼神、迈着沉重的脚步……而“双减”后的首个国庆假期,记者发现这些已悄然改变。
“这个假期,没有辅导班和大量的家庭作业,让我们有时间和孩子一起做很多事。”学生家长吴女士表示,这个国庆假期里,她和孩子一起看了电影《长津湖》、去了农村走进大自然、户外野炊……在她看来,这样的假期让家庭氛围轻松不少,亲子关系也更加和谐。
和吴女士的孩子一样发生改变的,还有凯里四小五年级的小杨同学。新学期开学一个多月以来,他最大的感受就是“精神多了”。“因为晚上休息的时间变长了,写作业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了,感觉轻松了很多。”小杨同学说,这个国庆假期,他告别了培训班,有了和家人、同学好好交流的时间。
童声诵读红色家书、我与国旗“同框”、我是家务小能手……这些视频、照片作业,是这个国庆假期不少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与原来的书面作业所不同的是,现在的作业更偏向于动手实践类型。
减少书面作业、设计实践作业正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举措之一。 但对部分家长而言,输在起跑线和“教育焦虑”的心态是长期形成的,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改善,这是人之常情。
家长不用因为补课班的费用而发愁,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学生不用在休息的时候被家长送去补课班,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但令家长担心的事也随之而来。
有家长反映学生的自由时间变多了,孩子休息在家的时候就喜欢玩一整天的手机,不想学习也不想去外面走走,就窝在家里玩手机,这样下去不利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
在“双减”政策下,学生有了太多自己的自由时间,老师建议学生,多去外面走走、看看,可以去少年宫、科技馆等场所参观学习,而不是窝在家里玩电子产品。同时,提醒家长要多带孩子外出锻炼身体,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多将注意力转移到孩子喜欢的事情上去,长此以往,就会改掉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
素质拓展 回归初心
中博附近某英语培训机构,前身以“英语补习”为主,最近调整了培训课程内容,不再涉及校内学习内容,推出英文素质课程,很受家长欢迎。不仅如此,该培训机构还增设了绘画、语言艺术等素质拓展课,吸引众多家长前来咨询。
“一开始担心孩子会有抵触心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孩子还比较感兴趣。”李亚的孩子去年刚上小学,她希望孩子的英语基础扎实些,便给孩子报了这个兴趣班。与此前了解的英语培训班不同,培训机构通过戏剧课程、讲故事、情景表演等方式,培养塑造孩子的英语沟通能力、探索能力、思辨能力,让孩子在体验中自信快乐地成长。
“双减”之下,一些单纯的培训机构,从学科类的“培训”,转变为素质类的“拓展”。
据了解,一线大城市包括新东方、好未来等多家“头部”培训机构,谋求转型,增加艺术、体育、科技等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校外托管服务等相关内容。而一些区域性的培训机构,则在转型还是转行中摇摆不定,希望尽快推出一些适合小孩子的新的课程。
在业内人士看来,培训机构的转型固然可喜,但也要谨防素质类培训变成新的竞争赛道,违背了减负的初衷。“家长希望看到的景象,就是素质类也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把它变成另外一个竞技赛道。”
国贸四楼神墨珠心算培训机构教室,周一至周五大门紧闭。周六、周日,前来上课的学生络绎不绝。据该培训中心校长潘老师介绍,培训中心此前开设有珠心算、口才、画画、拼音、书法等课程,“双减”政策施行后,由于拼音属于学科类培训内容,这学期就停掉了,其余的课程不在学科范畴内,所以没有受到影响。
“相较于往年,培训机构的学生人数也有所减少。”据潘老师了解,学校开设有一些素质拓展课,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校外培训。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借助数字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这也为科技教育类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借助教育的大数据平台,从而能更好地做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凯里八小数学教师姚红英说道。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培训机构,都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绿色补充”,但无论如何转型,都应回归教育本心。
“‘双减’政策向我们所有的校外培训机构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培训机构要去做教育,不要去做生意,应该以公益的心态来对待教育培训。”作为学生家长,李亚认为,让校外培训回归其本身的定位、功能,真正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是“双减”之下,培训机构的必由之路。
当然,对学科培训机构的严格监管,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共同努力,而“双减”政策落地后的一系列配套措施也亟待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