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10月19日

谈谈实验教学的“同中求异”

○ 从江县贯洞镇干团美娥小学 石广德

一、案例背景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组织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传统教学中,我们更注重教材,一切以教材内容知识为准,教材是唯一的标准;更注重教师,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教师是课堂的主要角色,教师唱戏,学生看戏。随着课程改革,传统教育观念越来越违背教学规律,违背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为了真正能够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教学中“同中求异”就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看法和观点。上个学期我是任三年级科学课程教学任务,科学课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从实验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从实验中解释问题,获取知识。

二、案例片断描述

这是我在教学“认识土壤结构”内容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实验前的学生准备是:要求每位学生自己去取一块土壤,用纸包好带回学校,以便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片断:

师:出示“实验步骤与要求”(略)。

生:按照实验步骤与要求进行动手操作实验。

师:每个小组观察一下你们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你们的水杯中的土壤分成了几层?

生:上下两层。

生:(学生理直气壮)上中下共三层。

生:我们组也是三层。

师:请用放大镜再观察一下,各个层有什么不同?

生:上一层的土壤的颗粒袍小,下一层的土壤的颗粒袍大。

师:那分成三层的小组观察一下,说一说最上层是什么样子的?

生:比较浑浊的水层,而且还夹杂些漂浮的物质。

三、案例分析

不同的实验结果,教师怎么办?学生在操作实验时,我也巡视了每一个组,确实有的分两层,有的分三层,实验结果不一样,否定哪个结果?一个都不能否定。教科书和一些参考书都只说分成两层。作为教师又如何向学生解释这种现象呢?

首先,尊重客观事实。因为学生自己采集的土壤本来就不同,其结构也就不同,有的土壤所含的一些杂物较多,如腐烂的草根、树叶等。之所以分成三层的,颗粒较大的沙土在下层,颗粒较小的黏土在上层,腐烂变质的杂物漂浮在最上层。

其次,要走出教科书的局限性。“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材只能说是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但不能迷信于教材。特别是科学这门学科,主要是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活动,很多实验结论和现象都需要不断实验来证实,而不是只凭教科书上的理论来定论。所以,我们老师要辩证地认识教材,既要借助教材上的较系统的内容知识来教,但又不能被教材所奴役。

其三,实验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有它的特殊性,它不像其他学科,比如:语文也许是情境教学更为有效,数学也许是演示推理更为适合,科学采取实验教学法应该是母法。科学科的知识是包容万象,很多知识和现象都需要通过实验来说明,教师讲十遍不如实验一遍,所有的理论必须是从实验结果而来,而不是要理论来指导实验结果。所以,如果老师轻易否定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仅打击学生的实验兴趣,也否定了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重返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老路——当然,这是不行的。

--> 2021-10-19 1 1 黔东南日报 c170813.html 1 谈谈实验教学的“同中求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