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贯洞镇干团美娥小学 石广德
《科学》这门学科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产物,对于我们老师而言是较为陌生的。过去的小学《自然》是《科学》的前身,但《自然》主要是以知识体系教学为主,而《科学》则强调从学生的观察入手,通过实验来解释,得出结论,最后落脚于知识。其主要特点就是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去探究知识的构建,让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支配,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上来。笔者从小学三年级接上《科学》课,没有参加过《科学》教师的相关培训学习,凭着在初中和师范学过的知识,也还能胜任教学工作。现就任过两年来的《科学》教学作如下浅薄认识:
首先,知识问题化。如何教活、学活《科学》课里的自然现象和知识,是作为任课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而从实际问题入手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方法。以前我们都是把课堂上要学习的知识理论讲解给学生,老师讲学生听,即讲授法。这种组织教学活动形式显得枯燥乏味,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极不理想。现在的《科学》教材上没有现成的知识理论的东西供教师直接讲解,都是问题式的语言出现在版面上,如“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怎样的?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接着就是学生活动,即动手操作实验,通过实验结果来回答问题。这样,把知识化为问题,一是通过问题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把要学生知道的问题变成学生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习的动机就不一样了,动机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二是通过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提出问题,老师引导解决问题,得出问题结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其次,教材生活化。“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这就说明教材只是作为教师的一种参考,不能照本宣科,教材上有的才教,教材上无的不管,如果这样教师就被奴役于教材了,教材变成了死教材,甚至与实际生活脱离了。教材编写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知道了这一指导思想后,就会辩证地用好教材。笔者上四年级《科学》第二章的第3课“物体加热和冷却”的内容时,教材上用到实验器材有铜球、铁圈、烧瓶、气球等来实验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如果我们老师只限于这些教材上的实验结果来证明问题,也许有的学生会想,那是老师准备好的材料才有那奇怪的现象产生。所以老师要把实验现象引入社会生活实际当中去再认识、再证实,让教材成为丰富多彩的生活版本。当然,教材上也安排有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不过有的例子对偏远落后地区的学生不接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不易于理解和接受,如“炼钢”和“铁路缝隙”,讲这些例子离他们是很远的,老师就得从教材上进行筛选,把接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或再举教材以外的例子来说明。
其三,方法科学化。“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中,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不断出现。本着教不定法,只要科学有效就是好方法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老师要有所选择,权衡利弊,哪种方法更适合本学科教学,这就是要求老师在众多方法上进行科学筛选,这样才有利于学科的有效性教学。《科学》课的开设,就是把学生带进科学的世界,认识大自然界里的奥妙无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必躬行。”为了让学生获得直接认知知识,每一个知识点和现象的来龙去脉,能够实验的,有条件实验的必须通过实验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他们尊重科学,尊重客观事实的习惯,只有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走进实验室的《科学》课不是好课,那什么样的《科学》课才是好课?笔者的回答是要有进行实验操作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才不偏离《科学》的本身特点。
其四,内容结构化。小学《科学》课内容极为广泛,有生物学的知识萌芽,有化学性质的现象出现,也有物理学反映的理论讲解。从结构上说,小学《科学》只是个基础,起到为以后学习做铺垫的作用。所以老师在处理内容结构上必须把握好这一点。上个学期,笔者上三年级《科学》“有关上浮和下沉的知识”时,有这样的一个实验结论要我们填——“什么样的物体会上浮,什么样的物体会下沉?”像这样的结论,在小学阶段怎么下?我想不下不行,下了会牵涉到初中物理知识才能给它下个完整的结论,会把知识越讲越深,涉及初中物理的“物体密度”知识,越讲越抽象化。所以,笔者把具体的物体拿来实验,然后从具体物体的体积入手进行引导学生认识,与水相比,同体积比水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水轻的物体会上浮。这样,为以后学习“浮力与密度”打下基础。这就是处理好内容的结构化。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老师要把握好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引导探索发现新的未知的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基础。老师要善于把握实际生活题材,利用身边的生活现象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把知识的接受与理解贯穿于实际生活事例,坚持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笔者认为这是组织好《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